深圳力争明年全市20%社区建成循环型社区 新建低层住宅应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到2010年,深圳力争全市20%的社区基本建成循环型社区。深圳市发改局与市民政局联合起草的《深圳市循环型社区规划与实施方案(草稿)》(以下简称《方案》)昨日公布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根据循环型社区建设指标,要求社区绿地率不低于30%;建筑物顶100%使用遮阳设施,或采用绿化屋面;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十二层以下居住建筑,应当为全体住户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深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循环型社区必须是生态、节约、便捷、和谐的社区。
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社区生活
据介绍,深圳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为3.191平方公里,宝安、龙岗、盐田三区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罗湖、福田、南山三区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平均规模最大的为龙岗区,社区平均用地规模达到5.7余平方公里,为全市平均的1.8倍;最小的福田区社区平均用地规模仅为0.848平方公里,仅为全市平均的27%。
而从人口分布密度来看,除盐田区外,特区内其他区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宝安区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盐田区和龙岗区则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社区人口规模来看,除宝安区外,其他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在宝安聚集。
从具体区域来看,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区内外具有一定的距离。特区内四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优于特区外两区,同时由于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于宝安、龙岗两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为强烈和集中,使得特区外基础设施显得更为紧张和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深圳市发改、民政部门在制定《方案》(草稿)时明确提出,在加强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注重完善特区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分清轻重缓急,制订更切实的建设计划,以促进全市社区的和谐发展。
《方案》(草稿)提出,到2010年,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社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绿色消费行为基本形成,社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循环型社区示范和推广,全市20%的社区基本建成循环型社区。到2020年,深圳则力争全市90%以上的社区达到循环型社区建设标准。
循环型社区须达17项指标
从全市社区建设总体情况来看,除目前已开展部分试点项目,如梅山苑、侨香村、深支村等取得一定成效外,全市社区整体上均属于传统性质的社区,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再利用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及不良消费观念与习惯等问题,距离建设循环型社区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社区结构混杂等问题,也给循环型社区的建设和组织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循环型社区不仅仅要求在社区规划、建设中有节约和环保的功能,而且要求在社区管理和基本服务中,充分考虑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运作机制,是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的有机结合。深圳制定循环型社区的主要技术特征和考核验收指标包括社区绿化覆盖率、雨水利用设施、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等17项具体指标,其中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等指标值要求达到100%。
循环型社区主要建设指标
●社区绿地率不低于30%,有社区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人。
●社区公共照明节电率要达到30%以上。
●建筑物顶100%使用遮阳设施,或采用绿化屋面。
●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十二层以下居住建筑,应当为全体住户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家庭照明灯具60%使用节能灯具,新增电梯设备100%使用高效节能电梯.
●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
据《深圳市循环型社区规划与实施方案(草稿)》
-社区建设目标
旧村社区:改头换面
明显改善旧村脏乱差的面貌,供水、供电、电信、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建立起有效的治安防范体制,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传统社区:完善配套
挖掘其在资源节约方面的潜力,推广节约消费,重点建设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太阳能利用工程,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社区:生态节能
普及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推广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形成具有生态内涵的社区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