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邓伟侨研究员等近日开发出一种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捕获二氧化碳,同时催化其与环氧烷烃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碳酸酯。这意味着,困扰全球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
目前,对于二氧化碳减排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化学或物理吸附的方法捕获,然后进行封存;二是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然而,两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氧化碳的二次排放,而且都需要耗资巨大的大型高温或高压装置。
新开发的共轭微孔高分子材料,主要通过将催化中心(salen-金属)镶嵌入共轭微孔高分子骨架制得,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捕获二氧化碳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环碳酸酯(一种能够应用于锂电池等日常用品的常用化学品)。反应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能源(能量),也不产生二氧化碳的二次污染;寿命长,可循环使用;催化性大大优于现有工业催化剂和其对应的均相催化剂,是目前唯一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该反应的异相催化剂;耐酸、耐碱,在空气、光照条件下均不受到影响;材料本身不使用贵金属,反应过程仅使用小型化装置就可以实现,规模生产成本较低。
共轭微孔高分子是2007年发现的一种新兴多孔材料。大连化物所自2009年来一直致力于共轭微孔高分子的开发与应用,2010年将共轭微孔高分子应用到储氢领域,2011年将共轭微孔高分子应用到油的选择性吸附与分离领域。此次是在前期共轭微孔高分子吸附材料研究基础之上的又一次突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