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酝酿已久的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此举意味着在全国示范低碳城市的探索中,深圳率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
作为中国首个启动的碳交易市场,深圳开创了中国碳交易的历史。交易所6月18日开市当日,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万吨2013年碳排放配额刚一挂牌,即被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8万元买下,中国首单碳交易就此诞生。
据了解,在交易启动阶段,深圳碳交易市场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占深圳全市总量约40%。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2010年碳排放总量合计约3173万吨,约占深圳市碳排放总量的38%。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到2015年,上述企业的平均碳强度将比2010年下降32%。
在上述获得碳排放配额的635家工业企业中,2013-2015年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这些配额被分配到各企业后,提前用完配额的企业,接下来如果还需使用碳排放权,必须通过排放权交易所向配额有盈余的企业购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深圳碳交易启动仪式现场表示,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率先启动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侯变化司司长苏伟表示,深圳碳排放权正式上线交易“令人振奋”,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指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这项创新从一开始就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如,既要增加碳权的主体意识、成本意识、交易机制和实现的机制,又要注意防止政府对碳排放权的垄断,“不要让企业从‘到政府部门跑项目’变成‘到政府部门跑份额’,这恐怕是一开始就要十分注意的问题,才能使试点和实践能够更加健康地推进。”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启,还为个人投资开辟了新渠道。据了解,在履行一定的手续、缴纳一定的费用之后,个人投资者可以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户“炒碳”。
借鉴欧美经验
“作为中国第一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城市,深圳为此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深圳市排放权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圳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他认为,正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深圳的碳排放交易才实现了最初提出的目标——“率先示范,一炮打响”。
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确定深圳成为国家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随后深圳市政府组建了多个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的排放权研究课题组,对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行的碳交易体系展开研究,希望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成熟经验,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及相关的交易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是现阶段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主流模式。目前,欧盟碳排放交易框架、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美国加州总量控制计划、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日本东京碳排放交易计划等主要碳交易市场均采用上述模式。而在具体运作方面,欧盟碳排放交易框架(EU--ETS)最具代表性和原发性。
据介绍,上述欧盟碳交易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设定配额总量并进行配额分配;二是建立交易市场管制对象可通过配额交易降低履约成本,以经济有效的途径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及运营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为此,深圳专门组成碳交易考察团,前往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三国进行考察,包括欧盟气候总司、欧洲能源交易所、德国排放贸易局、法国苏伊士集团交易公司和法国国家开发银行碳交易公司在内的十个主要碳交易机构。对欧盟在碳交易配额分配、市场监管、碳核查、在册登记簿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除此之外,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总结归纳欧盟碳交易经验对深圳乃至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启示。”上述深圳发改委那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称。
考察过程中,考察团在参加德国环境部组织的“全球ETS高级别会议”时,与30多位专家学者和ETS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对EU--ETS的组织架构、推进措施、减排成效及面临困难都有了全面的认识。
另外,课题组还与美国加州的碳交易机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这些考察交流活动为接下来深圳碳交易体系的设计构建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
深圳特色碳交易体系
然而,由于欧盟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峰值,经济增长相对平稳,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很低,大量低端生产环节早已外移,这与目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价格均处于快速变化的状况明显不同。
因此,欧洲碳交易体系基于祖父制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显然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及深圳碳排放的现实状况。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交易体系。
“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面临着一个深刻的矛盾,即直接碳排放比例低、碳排放源分散与碳排放权交易规模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参与深圳碳交易体系设计研究工作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蒋晶晶认为。她表示,深圳长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较典型的轻型工业结构特征,由此决定了深圳直接碳排放源呈现少而分散的特征。
然而,碳排放交易又需要发挥对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引导作用,“因此制造业的配额分配是深圳碳配额分配机制设计的难点。”蒋晶晶说。
相关研究显示,虽然深圳制造业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基准情景下2015年制造业碳排放占比仍然维持在高位,因此,深圳市发改委提出进一步加大制造业的减排力度,以年均碳排放下降5.6%为目标,推动制造业尽快达到排放峰值。
与此同时,在基准情景下,深圳交通、服务业和居民碳排放量及其占比也在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尽早采取措施遏制其增长势头,成为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重点。
针对上述情况,深圳以遏制需求和控制增长为出发点,将制造业、公共交通和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管控范围,同时覆盖生产端直接碳排放和消费端间接碳排放,设计了“四种类型、三个板块”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具体就是管控工业直接碳排放、工业间接碳排放、建筑碳排放和交通碳排放四种温室气体排放类型,形成工业、建筑和交通三个独立的运行交易板块。
接下来,经过深圳市排放权研究课题组反复的调研分析和比较研究,基于碳强度指标的博弈分配方法开始进入深圳碳交易体系研究设计者的视野。最终深圳确定建立“可调控总量和结构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在有效核查的基础上,采用竞争性博弈的办法,对涉及26个行业的635家工业企业和200栋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配额分配。
与此同时,深圳还完成和构建了碳排放立法及相应的交易机制、监管机制、核查机制和中央登记簿体系。
“为了降低整体减排成本并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我们采取与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同的做法,在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的初期就积极考虑将制造业引入碳交易体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蒋晶晶表示。
蒋晶晶认为,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而且属于经济高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制造业碳排放都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因此,加强制造业碳排放管控不仅对中国现阶段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其重要性还将不断推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