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其中最大亮点是,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承担,并提出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和采购的方式购买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明确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明确到“十二五”末,全国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
分析指出,政策最高层面此番明确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同时将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正好切合环保大发展时代亟须推进环保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
环保行业亟须市场化改造
一直以来环保行业属于公共事业范畴,难以真正实现产业化运转的现实,也让众多耕耘其中多年的环保企业深有体会。
一家大型污水处理上市公司高层曾对记者表示,当前环保行业属于政府包办的公用事业,市政工程投资领域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周期性结算特点,决定了包括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运营项目的周期性特征。这一特征的凸显,将会加重项目运营公司资金流的周期性紧张。这样一来,对于技术优势明显,但对资金量不足的新生企业来说,规模扩张和技术推广的脚步就会被束缚住。
对此,固体废弃物处理龙头之一的桑德环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前要真正实现环保行业大发展,最本质的途径是引入市场化原则,将诸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当前企业进入热情很高的行业,交由有资金和品牌实力的环保企业自由竞争来承担建设及运营服务,政府的角色需转变为环境服务采购商,而非运行主体。
今年“两会”期间,土壤修复龙头公司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也提出,环境服务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事物,业主用户对其的认知度还相对较少,部分法律法规也不适应此新业态模式,限制了环保企业在该领域的业务开展。他建议,应改变传统的BOT模式,由政府、排污企业直接向专业环保企业采购综合环境服务,从法规制度上提供基础。
一位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未来,政府整体采购环保企业提供的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服务,有望成为普遍现象,这将在推进环保行业改变公用事业属性实现产业化运行的同时,极大推动环保企业转型为环境服务商,从而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环境服务业蕴含千亿级市场
上述专家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可视作首次直面回应环保企业的普遍呼声。未来,环境服务业有望在政策力推下进入发展快轨道。
事实上,环境服务业已引起政策层面的足够重视。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环保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城镇污水、垃圾以及脱硫脱硝处理三大领域,要以服务业为支撑,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环保部官员在此前一次行业会议上也指出,国外已有成熟经验的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目前在国内也已被业内广泛认可,并且已经促进了环保产业业态的发展。“把污水处理厂的交钥匙工程和BOT模式作比较,后者比前者运行效率要高出30%。”
环境服务业,又称之为合同环境服务,被服务用户在获得既定的环境效果后,才付费给治理企业。其市场需求主体包括两类:一为排污企业,即“谁污染谁负责”;二为政府部门,以收费的方式将环境责任集中起来,进而由政府集中采购服务。
据专家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约为1500亿元,占环保产业的15%,收入年增长率为30%。按照目标,“十二五”期间若继续保持30%的年增长率,则意味着到2015年底全国环保服务业年产值将达2250亿元。
近几年,环保上市公司纷纷发挥资本优势,进入投资运营领域,实际上也是出于竞争和可持续增长的被动选择。目前国内环保服务主要是咨询服务和托管服务,上市公司中环境咨询服务占比较高的有永清环保,托管运营服务占比较高的有国电清新、九龙电力、龙净环保、龙源技术等。以永清环保为例,公司2012年成立合同环境服务业务部,并与新余市政府和新余钢铁集团签订《合同环境服务框架协议》,提供环境顾问服务与合同环境服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