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环保法律要体现市场经济特点

发布时间:2009年7月10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环境保护部决定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一些单位依然将环境影响评价看作是走过场?如何才能避免违反科学发展观盲目上项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项目建设单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规定的总根源,离不开利益二字。环境保护部门叫停违法建设项目,也离不开利益二字。只不过,前者以人类长远利益为代价,追求小集团的私利;后者作为生态环境的代言人,有责任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长远利益,遏制违法者的不当得利。

  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无法仅仅通过一道简单的行政命令,来遏制违法者不当得利的冲动。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说教来解决问题。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必须紧紧围绕利益二字,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法律体系,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违法得利问题、维护人类长远利益。

  按理说,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也不算少。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国共制定了10部环境保护法律,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0部,环境保护部门规章67部,批准和签署国际环境条约50余项。

  然而,环境保护法律数量虽多但质量却不高,不利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说到底,还是由于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大都制定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调整的需要。

  解决违法获利问题,关键在于相关惩处要与违法者获得的利益相匹配。据报道,史上最大骗子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欺诈,被美国地方法庭下令没收约1700亿美元财产,理由是检方认为流入麦道夫名下公司的资金规模达到了这一水平。如果违法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所受的处罚,达到或远远超过其违法所得,那么,就会大大削弱违法建设项目的内在动力,也就会减少视环境影响评价为走过场、甚至未批先建这样的事。

  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例,这部分法律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水利等有关专项规划,应在上报审批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但是,许多重点流域、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却没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虽然这部法律引入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和后评价等比较先进的理念,但在如何保证这些理念和制度落到实处方面,却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具体到未批先建,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给予行政处分。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