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同时,着力控制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的力度世界少有。这五年,中国第一次全面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环保目标。
如今,“十二五”的大幕已经开启。我们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形势?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环保之路?如何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身”?
回眸“十一五”,环保亮点有哪些
五年规划(计划)确定的环保目标第一次全面完成,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GDP能耗和部分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趋势
黄尘漫天,空气恶劣。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
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同志们,我们不能闭门开会。会场外,北京正出现严重的降尘天气。北京扬尘天气已经持续10多天了,这虽然有气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十一五”开局,中国面临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
在“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上升的趋势。“十五”后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9.8%,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上升了32.3%和3.5%。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实际上,从“六五”到“十五”的25年间,每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都能顺利完成,惟独环保指标大打折扣,从未全面完成过。中国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为推进科学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困局,“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确定为重要的约束性目标,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确定“十一五”环保目标时,中央曾经广泛征求地方意见。时任江苏省环保厅厅长的史振华建议留一些余地,把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定为5%左右。这位有20多年环保工作经历的“老环保”说,中央最后把目标定为10%,显示了着眼大局、着力突破环境资源瓶颈的坚定决心。
五年来,在不留余地的减排目标“倒逼”之下,各地纷纷采取上大压小、减量置换、限期淘汰等措施,促使能耗大、排放高的企业退出市场。电厂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完成减排任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火电脱硫优惠电价、节能发电调度、污水管网建设以奖代补、政府绿色采购、排污权交易试点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有效推进了节能减排进程。
据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介绍,“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3.1%和9.7%。2010年前三季度,两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预计“十一五”全国二氧化硫减排14%、化学需氧量减排12%以上,减排10%的目标可以超额实现。
这意味着,“十一五”这五年,中国第一次全面完成了五年规划(计划)确定的环保目标。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减排成果,是在新增污染物排放量高于预期的情况下取得的。“十一五”期间,全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新增煤炭消费量超过10亿吨,粗钢、水泥、有色产品产量均翻了一番。
随着污染物排放减少,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根据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2009年好于二级标准292天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69.49%上升到95.69%;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26.1%下降到20.6%;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2005年的41%上升到57.1%。
回首“十一五”,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的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现在这一转变正在不断提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