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环境拐点何时到来

发布时间:2011年1月6日 来源:人民日报

....


  回顾“十一五”,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达标都来之不易,未来五年,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要增加到4项,做好这4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完成约束性目标,考验我们的智慧。


  首先是减排指标的分配。“十一五”减排指标布局时,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还没有开始,在“家底”不清的情况下分配的总量指标,对于某些地方的确有失公允,也出现了一些“鞭打快牛”的情况。“十二五”总量指标的分配,虽然底数基本摸清,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要使指标分配科学合理到位,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分配指标时,将统一测算方法,较多考虑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的减排潜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透露,为了体现公平,“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指标将以2005年而不是2010年的数据为基数。 


  减排手段也是难题之一。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控制方面,虽然工程减排这样的手段还在起作用,但减排还需从结构、管理挖潜。如何确保减排设施的运行将成为关键一环。必须从关注新建减排工程,转向关注减排工程质量和运行实际效果,通过监督管理促进治污设施持续稳定运行。


  对两项新增加的污染物减排指标来说,改造传统污水处理厂、上脱硝设备、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似乎并不难,但因为是新增项,减排过程肯定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期到的困难。


  目标责任考核制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撒手锏,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力的手段。然而,在2010年节能冲刺阶段,各地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却让人们看到了目标责任考核的软肋。个别地方为了干部考核达标,不惜将压力转嫁到企业甚至普通百姓身上,教训沉重,影响很坏。今后几年,必须将目标责任落实到年度,板子也一定要打在临时抱佛脚的干部身上。毕竟,节能减排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数字的减少。


  发挥污染减排的倒逼作用,还有不少路子可以探索。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应该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不仅仅是侧重于末端治理。比如,就单位产值或产品污染物产生强度评价制度开展试点,着力实现末端减排向前端和中端减排的转移,还可以在典型区域探索引导或控制煤炭等资源能源消费量的有效措施,都可以强化倒逼传导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保应该承担什么使命 


  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让环境保护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大舞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党中央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发展的新特征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


  如何理解“重要着力点”?如何落实“重要着力点”?


  综观中国的环境形势,污染防治依然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中国的绿色转身需要的远远不仅如此,环保应该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


  过去,中国的环保给人的印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十一五”期间,这一局面有了很大改观,环境保护逐渐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大舞台。“十二五”期间,人们期待环境保护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发展道路的惨痛教训,提出了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大命题,明确了环保是国家战略而不是部门战略的较高定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多个场合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必须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吴舜泽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实施四大环境保护战略任务,一是持续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二是改善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三是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安全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四是推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环境公平正义。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努力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所以,“十二五”环保规划应该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具体反映在从紧和严厉的宏观环境政策、在特殊区域和领域实行环境优先的战略方针两个方面。


  采取从紧和严厉的宏观环境政策,就是提高各种环境准入门槛,采取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排污企业实行严格的达标治理。其次,要跳出环保范围内的法制建设,对国家的法律体系进行生态化改造,在民法、刑法、物权法、经济法、资源法中,全面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要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通过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绿色价格体系、绿色证券等等,使国家经济政策全面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改变。


  在特殊区域和领域实行环境优先的战略方针,就是在一些特殊区域或领域,把环境质量状况作为指导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之一,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和底线来规划和约束各方面工作,使环境保护成为保障人民生存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和首选的手段。本报记者 刘毅 孙秀艳

3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