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环境拐点何时到来

发布时间:2011年1月6日 来源:人民日报

....


  “十二五”拉开序幕,环境形势怎样


  要想环境更好,必须扩展减排指标。继续通过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动车和农业源污染日益突出。全国有30%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区域,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北京到上海之间工业密集区成为全球对流层二氧化氮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呈加剧趋势。


  专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工业化200多年遇到的环境问题是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这些国家长时期遭遇的问题在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因此,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压缩性的特点。中国依然处在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的上升阶段。 


  倒U型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著名理论,其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恶化,代表污染状况的环境曲线上升;但到达一定的拐点时,环境质量有可能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改善,环境曲线逐渐下降。


  发达国家普遍在人均GDP约6000到10000美元时出现了环境拐点。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在有些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出现了可喜的拐点。但中国的地区差异非常大,总体上还没有到达环境曲线的拐点,仍然处在艰难的“上坡”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对重化工产业有着刚性需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污染减排注定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周生贤说,“十二五”时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新增排放量将持续增加。随着污染物不断积累,我国的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 


  前不久,历时三年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圆满完成,这项由中国工程院和环保部共同组织的重大研究,用四句话概括了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这是众多专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课题组预计,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到2030年可以基本完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压力是非常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后,环境的压力才会逐步减轻。他们认为,我国环境形势面临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一观点得到环境生态领域许多人认同。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减排如何体现倒逼作用


  全国有30%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压缩性的特点,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远未到来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会议还要求各地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


  在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中,多个省份的GDP年增长目标都超过10%,增长冲动依旧难掩,这让本已十分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强化。如何以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来缓解日显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让百姓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是未来五年必须面对的难题。


  必须通过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倒逼,首先就要扩展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最急迫需要控制的,是氮氧化物和氨氮。 
 

  据专家介绍,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导致主要城市近地面氮氧化物浓度上升,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氮氧化物的持续增加,还会加速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成为光化学污染和灰霾天气的诱发因素。在水污染防控方面,氨氮已超过化学需氧量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与化学需氧量一样,氨氮也会使水体发黑发臭,还可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据初步测算,2007年氨氮排放总量约相当于环境容量的4倍左右。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