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给力 告别全行业亏损窘境
“12月24日,我们厂结束了2010年的负荷运行年度,进入全年电量核算。”在凯迪宿迁生物质电厂调度室里,胡锋指着负荷显示器说,电厂两台1X12兆瓦机组2010年的利用小时数达7600小时,远超6000小时的设计利用小时数,发电量接近1.8亿度。
该电厂两台机组于2010年初投产,第一年运行就实现超过1300万元的净利润,这还不包括未来每年超过上千万元的碳汇收入。离凯迪宿迁电厂不到20公里的中节能宿迁生物质电厂2010年发电小时数也超过了6500小时的设计能力,全年发电盈利超千万,加上碳汇收入,收入在2000万左右。
中节能宿迁生物质电厂副总经理纪兆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电厂2007年5月正式运行,是苏北第一家生物质电厂,2010年电厂发电量约为1.57亿度,2011年预计还将增加。该电厂还是中国最早一批参与联合国清洁机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每年还有一笔不小的碳汇收入。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生物质电厂项目比较密集的宿迁,生物质发电“投产必亏”已成历史。
宿迁方圆100公里的辖区里共有凯迪控股、中节能、江苏国信泗阳、沭阳光大、嘉豪泗洪五家生物质发电厂。其中,前三家已投产。宿迁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崔文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凯迪和中节能电厂能赚钱外,江苏国信泗阳生物质电厂表示从2010年11月开始能盈利,但全年算下来仍是亏损。尽管如此,崔文春表示,当地政府已基本不担忧生物质电厂“不赚钱”问题。
然而,生物质发电产业的亏损问题一直是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绊脚石”。近五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从蜂拥而上到无序竞争,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运营,但绝大多数处于亏损边缘。不少电厂因燃料不足或成本过高,不得不依靠政府补贴度日,生物质发电产业也因多方质疑而几近停滞。
2010年以来,随着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的明确以及当地燃料供应市场渐趋发育成熟,宿迁开始出现生物质电厂盈利样本。业内人士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生物质发电产业有望加速前进。
事实上,在业界对生物质发电从概念落实到产业充满怀疑时,随着燃料供应市场逐渐形成,生物质电厂盈利状况稳步好转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并非生物质电厂们过于“低调”,而是当时对生物质发电的电价鼓励政策存在误导。按照当时的政策,生物质发电的上网电价依据当地的脱硫电价再加0.25元/千瓦时,在此基础上,对依旧亏损的生物质电厂再上调上网电价0.1元/千瓦时。
如此一来,全国生物质电厂呈现遍地“亏损”。但随着2010年7月份启动0.75元/千瓦时的统一上网电价政策,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环境也更公平。此后,除非是央企旗下“亏得起”的生物质电厂仍在亏损,大部分生物质电厂各显神通,在同一个擂台上“华山论剑、一决高下”。电价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谁的成本低,谁就能挣钱。
在生物质电厂项目比较密集的宿迁,生物质发电已走出“投产必亏”的尴尬
燃料暗战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在生物质电厂的总成本中,燃料成本占了七成。而燃料供应不足及价格偏高是宿迁乃至全国生物质电厂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
在中节能宿迁生物质电厂,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电厂停车坪和篮球场都成了临时贮料场,燃料堆成了小山。纪兆银说,电厂2007年运行之初,经常因缺料或燃料投放不得当而非计划停机,一个月至少停机一次,每次停机少则三天,多则一周。机组频繁“罢工”,亏钱不说,当地电网也对生物质电厂的电量“很不感冒”。
宿迁市周边农户生产极度分散。这意味着,秸秆、树枝、稻壳等燃料的收集必将是一场广撒网式的战役。胡锋发现,凯迪电厂运行初期,因未培育起大型燃料收购点,仅20公里内的村民愿意来电厂送料,再远的话,村民卖料的钱还不够来回油费,因此供料量远远不够。
对于生物质电厂而言,要保证“口粮”,必须建立稳定的燃料供应渠道。例如设立固定的燃料收购点。胡锋坦言,电厂通过设立收购点收购燃料虽比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燃料要多付出一部分成本,但能节约大量人力和运力,且能为电厂提供稳定供货。这笔交易值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