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分析预测 » 正文

生物质发电柳暗花明藏隐忧

发布时间:2011年1月7日 来源:中国证券报

....


    布局过密 投资冲动或致产业萎靡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下,“生物质电厂要想赚钱,第一要科学布点,第二规模不能太大。”胡锋说。


    现在看来,宿迁市生物质电厂的高密度布点,不得不说是一招险棋!宿迁市发改委人士表示,一百公里以内建设一个生物质电厂是比较科学的,五家电厂落户宿迁实际已有点过密。


    尽管宿迁市几家生物质电厂的燃料“价格战”暂时平息,实现了“联盟”,但这个联盟实际很脆弱,即使联盟成员不毁约,市场价格也随时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冲击。


    凯迪生物质电厂燃料收购点的收购范围已延伸到了宿迁市以外的地区。这意味着,宿迁当地电厂实际上已在大量消耗外地的燃料,而整个苏北地区正掀起生物质电厂投资建设热潮。目前,苏北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已聚集了10家生物质电厂,还有多家电厂正在待批或在建中。


    生物质电厂“扎堆”投资的原因很简单。一个生物质电厂的投资平均在两亿元左右,这在任何一个县城都是难得的“巨额”投资,增加发电量不说,一个生物质电厂每年都会在燃料上花费几千万,相当于直接投向当地农民。当地农民就业、增收问题都能随之大幅改善。


    与苏北类似,前几年全国不少地方也掀起了投建生物质电厂的热潮。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很高,前期规划布点的科学性不足,大量生物质电厂自投建运行起就被燃料压力笼罩,难以走出持续亏损的泥潭。


    对此,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1803号文明确规定:原则上,生物质发电厂应布置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丰富的地区,且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生物质发电厂;考虑到生物质燃料的运输半径,生物质电厂规模一般不超过3万千瓦。


    业内专家表示,很多地方在1803号文件发布之前就已有不少生物质电厂获批待建,例如宿迁,未来需要靠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以解决布点过密的问题;而对于尚未进行生物质电厂布点的地方而言,要依照1803号文件规定以免重蹈“争燃料”的覆辙。然而该文件究竟能否严格落实,专家表示尚存担忧。


    生物质电厂更是对此忧心不已。“经过测算,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燃料价格每吨每上涨10元钱,对生物质电厂来说就意味着减少盈利300万元”,胡锋表示。


    纪兆银说,我们不愿看到盲目布局,恶性竞争。这样必然导致燃料价格虚高、品质下降、产业盈利空间缩水,最终会有一批电厂被淘汰出局,行业整合将一触即发;大量电厂重复建设也会带来新一轮资源浪费,大批电厂亏损倒闭,劳民伤财,与节能减排的初衷背道而驰。


    “生物质发电项目要提高准入门槛。例如从机组参数、能耗、热效率等提高门槛。”胡锋认为,这一方面能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整体效率与盈利水平。


    业内专家表示,宿迁生物质电厂盈利样本的出现对加速全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积极因素,但若各地不按照1803号文件规定合理布局,生物质发电产业可能再陷“扎堆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陷阱,产业很可能长期萎靡。生物质发电决不能再走风电、太阳能发展之初一哄而上的老路。


    事实上,目前有关部门对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相当谨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的“十二五”目标暂未确定,但基本将超过1000万千瓦。上述目标是包括秸秆发电、垃圾发电以及沼气发电在内的综合生物质发电目标。目前,我国已有生物质发电装机约500万千瓦。其中,秸秆发电100万千瓦。


    业内专家表示,相比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动辄上亿的装机目标,上述目标比较保守,但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盲目激进、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从国外发展情况、国内资源条件来看,我国生物质发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质发电已非常成熟,成为重要的发电和供热方式,近年来更是发展显著。目前,美国生物质发电量比美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发电的总和还多,这一趋势有望持续。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在2008年至2035年间的发电量增量中,可再生能源将占41%。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发电占49.3%,风电占37%,光伏发电占4.2%。可见,生物质发电有望占据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半壁江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如果每年可用于能源的4亿吨秸秆(其中1亿多吨被白白焚烧)得到开发,可相当于8座三峡发电站和帮农民每年增收800亿-1000亿元。


    但正如诸多新兴产业既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面临技术难关和成本压力两大挑战一样,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蹒跚起步,未来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避免盲目上马、投资过热,如何将有限的财政支持资金用在刀刃上,不仅仅需要企业家的眼光与谋略,更需要主管部门的智慧与决心。

4页 当前为第 4[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