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于中国的汽车界来说,最热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所有的厂商都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到了混合动力、电动车的研发上。各个厂商争先恐后出笼的新能源车量产计划,感觉好像明天就能够实现满大街都跑着新能源车了。但是,不少业内专家提出质疑,仅仅有汽车生产厂商的努力远远不够,新能源汽车社会的到来要取决于更多的因素。
新能源推手还需靠政府
资料显示,1970年代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能源紧张、温室效应不断让地球变暖、环境污染。资深汽车评论员张志勇认为,对于这三个要素,作出最强烈反应的其实并不是汽车厂商,而是政府。政府是新能源技术最终走向与速度快慢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最坚决的力量。“在现实的巨大压力以及未来市场空间的巨大诱惑下,太多的机构介入其中,政府、汽车生产商、石油厂商、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为他们代表的利益复杂多样。 ”
例如,日本从1992年到2001年十年当中,在贮存电力用的锂电池以及小型电器汽车上使用的锂电池开发方面已经投入了166亿日元。而从2002年到2006年,在燃料电池汽车所使用的锂电池开发方面也投入了53亿日元。2009年,日本的汽车企业、电池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企业一起发布了开发第二代汽车用移动电池的开发计划。从去年开始到2011年,将在第二代汽车用电池系统的开发方面投入110亿日元。
他坦言,目前许多车厂都宣称自己如何如何积极在对社会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更多的投入和努力,而且列出诸多具体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成绩。 “但是,厂商都是首先以利润为目标,千万不要以此就认为这些厂商就如何的奋不顾身、专门利人。”他表示政府仍旧是新能源产业化的最重要推手
不容忽视的油企利益
“在所有的因素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石油厂商的利益。石油厂商依赖传统驱动技术的成本远比汽车厂商依赖传统驱动技术的成本为高。想一想,如果所有的汽车都采用新能源车,石油厂商给谁去加油呢? ”张志勇反问。
他分析,如果石油公司期望汽车使用传统燃油技术,虽然他们不能制止,但是他最起码是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或者途径去延缓新能源技术的更新。比如,说服政府采取更温和的限制排放的政策,对于石油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新能源技术还不能取代传统能源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些石油企业的利益,石油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
而新旧两种技术的博弈更表现在价格与时间上的较量。也就是说,新能源技术在多长时间内开发成熟并将价格降到市场接受的程度。反过来是,市场接受的程度高低则又取决于新能源技术下的产品价格的高低。“甚至可以说,新能源技术需要看传统驱动技术的脸色,只有传统驱动技术下的能源紧张、政策限制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新能源技术的春天才能来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