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悄然向我们走来,并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前天做客本报“两会”直播室时表示,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跻身这一竞争行列,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此,不同的行业和企业都应该有低碳眼光。
政府对节能减排控制力度在加强
记者(以下简称“记”):“低碳经济”在两会成为最热的词。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似乎还有点陌生,您对“低碳经济”有怎样的解读呢?
黄杰夫(以下简称“黄”):低碳,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释。我谈谈个人的理解,低碳实际上是个进程,原来是高碳,无论是造纸还是生产汽车,还是发电的,都是一个高碳的过程,现在要通过一些手段,把同样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想办法变为低碳过程。算是一个进程,一个由高向低的流程。
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以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成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是否可理解为是落实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具体措施之一呢?
黄:我听到这组数字之后的第一印象,政府在节能减排的力度上,在“十一五”政府已经推出了一个单位GDP能效要提高20%,在这个基础上,力度越来越大,包括刚才提到国家碳强度的指标。这些对外是自主的,对内要有约束性的刚性指标出台,我觉得是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决心。经济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但同时,也要重视,如何降低减碳成本。
在行政手段基础上市场化
记:您觉得广州、东莞、佛山等碳排量比较大的城市,如何以低碳经济引领自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
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东莞、佛山,要转结构。举一个杜邦的例子,他有很多的生产线,有很多的化工品,有着很严重的温室气体。他加入我们的交易所以后,有一个市场化的体系,他要达标,第一个四年要减4%,第二个四年要减6%。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想改变他的生产结构,改变他的催化剂。他也是通过这套体系,搞清自己的碳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基础上搞一系列的措施。
在政府行政手段的基础上采用市场化的机制,自愿进行碳披露、碳减排,这样的话,可能东莞的企业要比其他的企业有竞争力。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碳关税,这些措施也会产生相当积极的效果,当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记:您对广东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有哪些建议呢?
黄:我跑了一些广东的城市,特别是对广州、江门、东莞、深圳、佛山进行了了解。广东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优势,第一是GDP大省,有很多的二氧化硫、碳,必须有这样的存量将来才考虑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