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当时,总统问他滇金丝猴还有多少只的时候,他说大约不足1200只,“这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的唯一红嘴唇动物。”这句话让克林顿若有所思,总统随后望着照片说,“哦,那是我的表亲。”
关注克林顿表亲的生活状况,这个噱头在随后短短一周内,被数十家媒体跟踪,一时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最终,滇金丝猴最后的栖息地终于保存下来。
藏羚羊是梁从诫牵挂的又一珍稀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它,梁从诫费尽心思。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以“自然之友”会长的身份,给布莱尔写信,吁请他设法制止英国藏羚羊绒的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并附去一组反映藏羚羊被猎杀的照片。
次日,布莱尔就会见了他,并回信称:“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我国和欧盟环境主管部门,我希望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
回忆旧时光,总让梁从诫忘不了。1999年的5月,他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点燃烈火,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近400张藏羚羊皮付之一炬。
如果不是他亲口讲述,谁又能相信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当年有着那般狷狂的激情呢?
除此之外,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怒江水坝建设项目、圆明园防渗环保事件都留有梁从诫的身影。
回归常识之路
让常识回归常识,在梁从诫看来,离不开教育。所以当他最初创办绿色之友的时候,就设立了“绿色课堂”。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绿色课堂”如今已经更名为“自然讲堂”,担当着公民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的工作;绿色希望行动、羚羊车教学、观鸟组、登山组、植物组、自然体验营等。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梁从诫喜欢重复这句话,一切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告诉公众不仅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政府才会有环保意识,生活中的百姓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这是梁从诫在很多年前就决定了的生活轨迹,比如:他和自然之友的会员名片用单面废纸印制而成;不用一次性筷子;生活中非常注意节水;坚持骑自行车,曾经骑自行车去政协开会报到,还被门卫拦住询问,一直到2006年医生建议他不能再骑自行车。他认为,想过好日子,无可厚非,但若不惜以破坏、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
一个被身边的同事津津乐道的细节是,梁从诫随身带着布袋子,里面装着一双筷子和一个勺子,“谁会想到政协常委吃饭还带着筷子去呢?”同事调侃着。
在梁从诫以身作则的教育下,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这样去做了。
“几年前你带双筷子去餐馆,别人觉得你是怪物。现在服务员笑笑,这也算是一种进步。”梁从诫说,“不唱绿色高调,不以绿色‘救世主’自居,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
随着“自然之友”在社会上的发展越来越大,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尽管如此,梁从诫仍然觉得1994年和许多关心环境保护的朋友成立“自然之友”至今是自己生命当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真正做了一点自己喜欢的对国家和子孙后代都无愧的事情,这才有价值。”梁从诫说,他希望,自己的环保之路,带给他快乐,也带给他人希望。
曲格平:为了记忆的山水
1972年,曲格平去斯德哥尔摩开会,将《人类环境宣言》带回国,同时也带回了“环境保护”这个词。如今旧事重提,谁又曾记得“环保”比改革来得更早
提名理由
在环保界,他成就了多项第一:中国第一位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他一直构筑着中国环境法体系,心目中最大的使命,就是“让自然有法保护”。他被外界称为“中华环保第一人”、“中国的环境保护之父”。
人物简介:
曲格平,教授,世界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名誉院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