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环保人物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他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创建者和最初领导人之一。


  言论:


  “25年我们的环境指标从来没有完成过,大体上我可以说这个话,从来没完成过,但是这个话没有人讲啊。”


  ——(2006年,一场十多年未遇的沙尘暴席卷了北京之后,曲格平说。)


  本刊记者 / 刘炎迅


  曲格平最近很少会客,但稍有精神的时候,他就会和身边的人聊聊正在写的一部书,那本书的题目暂定为“中国环境保护30年”。


  30年,这也是曲格平进入环保这一行的大致年轮。


  退休后,他组建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那是1993年4月,那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一个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


  在基金会的办公楼里,挂着一幅“中华绿色版图”,是曲格平亲手制作的。他身边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80岁的老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版图上的绿色更多一些。


  曲格平被提名为《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环保人物,这让他感到开心,他说,任何时候,任何机会,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去关心环保,就好了。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他一直这样做着,推动了一部部环境法案出台,他说,让自然有法可依,这是最大的事情。


  环保第一人


  曲格平最初的环保念头,萌生于自己的家乡。


  他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家乡很美,高山、寺院、松林、绿水,还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晒书城”的孔子庙。


  关于童年最多的记忆,构成一幅清新素雅的山水画。12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消磨在家乡的山林里。


  1962年时,曲格平32岁,又回了趟家,看到的景象令他痛苦不堪。那时候破四旧,山寨没了,庙宇毁了,松林砍了,晒书城也消失了。很多年后的今天,他回忆这些,依然痛心不已。


  “与自然和谐共处,把美好还给人间。”从那时起,他就在内心里埋下这样的种子。


  7年后,曲格平调至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负责环保工作。彼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致力于环保的漫漫长途开始了。此后的岁月里,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首席代表;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中国第一个联合国环境大奖和国际蓝色星球奖获得者……


  很多人称曲格平是“中华环保第一人”“中国的环境保护之父”。他却说,“我只是参加中国环保事业比较早的人士罢了。”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环境污染也日益增多,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重要社会事件也层出不穷,比如圆明园防渗事件、厦门PX事件等等,无论媒体还是普通民众,都给予了高度的参与热情。


  这是个令人欣慰的局面,而在曲格平参与环保的1970年代,整个中国甚至都不知道“环境保护”这个概念。那时人们只知道“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1972年,曲格平去斯德哥尔摩开会,将《人类环境宣言》带回国,同时也带回了“环境保护”这个词。如今旧事重提,谁又曾记得“环保”比改革来得更早。


  从1980年到1993年初,曲格平一直担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职务,之后又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任主任委员。


  “这两段经历给了我一个从建议到组织实施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我是幸运者。”他说。


  他设立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最高奖“中华环境奖”,用以奖励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为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他设立中国最具绿色关爱的“绿色扶贫助学行动”,用于扶助那些在贫瘠地区生存成长的穷困少年。


  漫长的等待


  在漫长的环保之路上,曲格平总结,光有热情也不够,还要有智慧。他提到的一个细节发生在1970年,那时,日本政府组团访华,随员中有一位是专门报道公害问题的记者,周总理便特意请这位记者给国家机关和各部委的负责人讲演。

7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