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达国家转让到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技术在后者那里本土化并得到推广后,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我有一个设想,(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减排量作为一种减排信贷,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贷给技术提供方。技术提供方可以用这种信贷去碳市场换取资金,然后用碳的信贷补偿转让技术费用,这样既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财政上的压力,又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能够在技术转移上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把原本基于项目的CDM机制扩展到基于技术的CDM,可以促进全球的能源技术转移,从而加速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
《21世纪》:在技术转移之外,目前中美双方也在进行联合技术开发,联合开发最终的产权归属如何来划分?
何建坤:两国研发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研发产生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应共同拥有。由各自研发产生的知识产权,应分别拥有。这要根据合作研发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合同方式来确定。
《21世纪》:目前外界认为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在用市场换技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何建坤:这种提法并不全面。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中国也不断在引进先进技术,并且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技术引进需要将购买设备、技术转让和市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则简化了这一过程,而且有些核心和关键技术是不会转让的,用市场也换不来。
《21世纪》:今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热点话题,你认为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何建坤:首先,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奥巴马改变了布什政府消极的态度,而持有积极态度,要在国际社会上展现美国形象,重塑美国的领导地位。同中国的合作,有助于树立美国在世界上领导者的形象。
其次,在美国国内,可以借助中国的参与来说服国会,推行美国国内气候变化的政策。
最后,中国的市场很大,同中国合作也是在寻找美国的商业机会,向中国出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复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