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国家和企业的战略演进
席卷全球的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新繁荣。
袁清又搬出了他文科的功底,他称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62年写下《寂静的春天》一文,痛斥化学工业给自然生物链带来的破坏,在时隔若干年后,才被人类所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讽刺。绿色改变着世界的发展观,同样也改变着中国,也必将改变所有产业。
“以彼之道”,无法“还施彼身”。袁清呼吁,企业的经营者们已必须站在前瞻性的高度上,思考“低碳”之路的发展,当下制定出符合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战略尤为重要,战略,从外延上,必须符合最新的市场动态,管理者靠前指辉;内涵上,应该具有新事物的特质,即发展性和前瞻性,两者相互相承,缺一不可,前者定位方向,后者明确生命力。
记者在采访袁清之前的百度袁清词条中,近万个词条显出的是袁清营销哲学和包括近期的袁清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和低碳暖通空调的研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他相继完成了《低碳城市,鹤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关于东台建设低碳城市的几点思考》和《低碳经济背景下暖通空调产业嬗变》等近十万字的论著。较短时间内,如此量大的低碳经济的思考,我们还是从他的在新浪《营销袁话》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他的博客中这样说着,有的人思维像太阳,挂在天上,光能照亮千山万水,思维之大,导致先行者已将事办成,有的人可能思维局限,或者说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往往同一件事慢了半拍还不知怎么回事。袁清的回答是,那些思维之大人的思维思妙在于“见微知类”,“见微知类”是一种对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维方式。
中国暖通品牌盛典上,袁清说,“‘低碳产品’,指产品在制造、施工、安装和其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关爱劳动者的作业环境,呵护消费者使用环保材料制作,提高生产工效,最终还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是我们至今看到的第一个专家、学者给予“低碳产品”的定义,袁清坦陈愿意接受更多专家、学者对于“低碳产品”的讨论。
围绕节能减排上升到国家战略,包括刚刚闭幕的“两会”所强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近期,我国又提出了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政策,并将制订发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讨论部署新兴产业实施计划。袁清强调,当下暖通产业要着手推动技术进步,应把国家经济建设、节能减排与实现企业的发展等目标耦合在一起,形成低碳行动,暖通空调企业的经营者们,必须认识在今天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面前,企业的战略必须涵盖绿色战略、低碳战略和生态战略,低碳经济的竞争是未来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成本竞争的终极归宿,未来企业的竞争必然是低碳、绿色、生态的竞争,谁拥有低碳优势,谁就占据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做不到低碳和绿色的话,不要说参与竞争,就连准入都是个问题。此外,更为重要的低碳责任还是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追求,从企业家成长的历史规律看,企业家在经济中兴起,在承担责任中脱胎换骨,最终同时要具备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力量。
探索实现企业的“低碳”路径
袁清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鳖之长”。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实早已告诉人类对自然生态关系的关爱和态度。
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袁清建议,应遵循系统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平衡,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还需考虑乡村的发展需求,要城乡两方面协调一致,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水、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城乡共享,保证区域的总体低碳足迹不超过承载力。增强新建筑、新城内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城市经济的发展应依赖于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共同、有序、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联系到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袁清仍以暖通空调产业为例,他举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2006年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确定了包括重点推广的浅层地温能、供热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等可以说都吹响了暖通空调产品的“低碳集结号”。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方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必然,当下暖通空调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袁清阐述到,“低碳暖通空调”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条巨大产业链,只有暖通空调产品企业本身进行的努力和尝试还远远不够,必须和相关供应链形成战略的合作,保证供应链产品的低碳绿色,方能真正实现“低碳暖通空调”的追求。
暖通空调产品的产业链上游的供热行业的低碳节能,应创新机制,推进供热,特别是供热计量的进一步改革。在包括制冷在内的供热、供冷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城市规模效应,实现显著的碳排放以及获取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利用被废弃的工业余热,用低碳排放的资源替代燃料,具体的还可以通过系统的区域供热、制冷,以实现城市区域的优先和城市功能的整合。
在具体的“低碳暖通空调”实施路径中,袁清提出,在暖通空调的主要几个产品中要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地源热泵技术,在现有1亿平方米的热能应用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源热泵的低碳工程,同样涉及到系统研发、综合设计、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甚至还有细分的管材制造商,应有机集聚产业链的各种资源要素,在目前已形成的地源热泵系统集成商为主体的市场开发模式下,积极稳步的加以推进。采暖散热器的低碳生产方式,应淘汰落后的传统铸铁散热器加工生产的高能耗、高排放生产工艺,倡导发展轻型、美观、节能之新型散热器产品,摒弃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的酸洗、磷化等工艺,积极采用抛丸技术,甄别低碳原材料和优质的外喷涂涂料,还有强化在焊接、喷涂等关键工艺上,实现“趋零”的污染排放要求,并积极探求在低温供暖下散热器产品的质量、工作稳定性、节能性;地暖行业的发展应着眼于理性发展,摒弃以牺牲材料品质和减少配置量换来的低价恶性竞争,要特别注意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住宅产业化对地暖产品大批量和规模化生产的新的要求,地暖企业应认真研究“工厂化”的集成地暖产品,避免与低碳经济背离的大量现场施工,所增加的建设周期、能源消耗、建设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强度增加等等;中央空调企业需辩证推广到建筑应用领域,基于集中空调的水泵能耗和新风能耗比冷热源的能源稍高等因素,住宅尤其是高层集合型住宅领域不太适宜选用中央空调系统;按照低碳的要求,独立住宅安装若需要采用空调系统应选用户式采暖空调系统,若一定在集合住宅中选用集中空调,必须做到每个房间的独立可调。
袁清认为低碳经济的研究和他对营销哲学的研究一样,应摆脱抽象概念的堆砌,建立在数理和现实的市场环境之中,要解决的是一个最优化的市场解决之道,研究在有限的资源供应条件下,使低碳产出最大化,戏称数学学得不是很好的袁清,却把数学非线性规划下的最普遍原理,用到了他的低碳经济的新营销哲学的理论之中。
据记者了解,早在去年七月份袁清与采暖散热器的新生大鳄沃德散热器公司推出的“生态散热器”,这不能不说他思维的超前和创新。沃德的郭日红总经理至今还调侃着他,就是因为他的一个生态创意,为此郭多花了一千万,携手德国汉高,荷兰阿克苏,德国瓦格纳等国际尖端装备和材料建设的一条涂装生产线。袁清认为,当代营销战已超越了资金、技术、产品的“硬武器”的竞争,而更加偏重文化的“软实力”传播。他已将沃德的“生态诉求”提升至“道德层面”,在沃德投入巨资建生态生产线后,他竭力从价值、思想和观念,从事件、新闻、事物、产品等一切“品牌接触点”入手,全面整合消费者和行业受众的心理认知资源,构建全新沃德健康、生态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袁清补充道,环保过去是集会,今天是机会。在营销要素同质化的今天,沃德就是要用环保的“生态传播”,创造差异,同时,更鲜明地诠释了营销战中一定要明确划出与竞争对手们的界限,并将自己与对手的差异凸显出来的新营销逻辑。16日的沃德的“生产绿色生态产品,,构建绿色生态体系,践行绿色生态责任”为主题的“绿暖人间”,北京路演仪式,袁清高臂振呼。
魏亚时期的大思想家郭象在《庄子注》里面所述:真正的圣人虽然每天去庙堂之上处理重大而繁琐的事件,但他的内心平静得就仿佛隐逸于山林一样。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境界。我们期待着袁清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产品更多研究成果,并愿意为他高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