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一:
海岸线侵蚀严重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越发受到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频繁,每4~5年出现一次,因此人类有理由相信,全球气候的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这也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报告2001》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8℃。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2.0~3.0℃,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
具体到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而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1990年至今最暖。
“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南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区域,所造成的破坏难以想象。”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高工董燕红告诉记者,她去海南文昌时看到,海岸线后退几百米,大片沙滩不复存在,海滨浴场遭受侵蚀,旅游场所被迫关闭。
海南省文昌市东郊椰林原是远近闻名的集海水、椰树、沙滩、阳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过去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可是董燕红向记者介绍说,透过卫星拍摄的图片对比发现,从2005年~2008年之间,这里的海岸线急剧后退,旅游环境遭到破坏,游人逐年减少。原来的房子、游泳设施已变成一片废墟。
2005年第一次去的时候,那里全是沙滩,上面就是农村的田地,非常的漂亮,但是现在,海岸线已经上来了,沙滩已经没有了,田地也被毁坏了。除了文昌,整个海南省都面临这个问题,在海南一些地方,由于海岸线的后退,不仅使当地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遭到破坏,也使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受到侵蚀。对于四面环海的海南来说,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担忧二:
鱼种珊瑚遭灭顶
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l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水温上升,对海洋的生物影响立竿见影。厄尔尼诺爆发前,我国海域黑潮流量大,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出现强大的上升流,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中上层鱼类带来丰富饵料;而在厄尔尼诺时期,黑潮流量减少,上升流减弱,中上层鱼类大量减少;在强厄尔尼诺的冬季,东亚频繁出现寒潮,黄海、东海海水异常低温,渔场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导致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台湾海峡出现了13种鱼类新记录种,包括慧琪豆娘鱼、峨嵋条鳎、豹鳎、海躅鱼、拟三刺纯、尖牙鲈等,这些新鱼都属暖水种,以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仅有部分种类能在海峡南部捕获,现在海峡北部也能捕到。但是冷水鱼的栖息地则渐渐北移,甚至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珊瑚也面临大量死亡的威胁,而这又会使得大量鱼类灭绝。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已成为珊瑚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董燕红说,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南海北部环流对粤西雷州半岛珊瑚礁的影响”专题研究项目,报告说:造成礁石珊瑚退化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近年雷州半岛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大。台风通过搅动水体和底质,使沉积物再悬浮,增加了水体中的沉积物含量,降低水体透明度,恶化水质;台风引起的海浪折断珊瑚分枝,掀翻珊瑚群体;台风带来的降水造成海水淡化,并将陆上的土壤和污染物搬运入海,不但增加了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和悬浮物浓度,而且可能直接覆盖珊瑚,使对悬浮物耐受能力较差的珊瑚死亡率增加。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