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上,我们并不比欧美先进。在传统汽车领域,我们的整车设计和制造是落后的,反映在新能源领域,将核心新能源技术和整车技术有效结合将是一大难点;另外,我们在电池的材料、功率电子器件等基础材料研发上相对弱势,这是我国工业基础、工业设计能力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弯道超车”快速发展。因为,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上,我们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在战略层面决心更大,市场更具潜力。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步入真正产业化,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必须要突破三大瓶颈。第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比如,纯电动汽车如何轻量化,轻量化后如何满足其安全性能,这个要求很高;第二,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是否能够掌握,提高整车制造能力;第三,如何化解投入与回报之间的矛盾,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前期必须有大量资金投入,而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回报。
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化已经开始起步,让电动汽车走进市场需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结合。
首先,企业必须尽到责任,向市场推出性价比合理、国家补贴得起、性能可靠的产品;其次,政府的税收和补贴政策要到位,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车;最后,需要让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他们会发现,使用电动车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
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有人预测,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产量中占比10%,有的预计是15%、20%。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占比只是5%,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预计达到2500万台,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有100多万台,这个量已经很大了。
我们估计,未来三到五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在2015年出现一个“拐点”。那时,产品接受度会爆增,人们进入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时代。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传福:
政策实施跟不上发展步伐
对比亚迪来讲,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我们已经将F3DM低碳版在深圳推向市场,面向个人销售。
如果要快速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只欠政策“东风”助力。因为,在投入市场之后,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价位高出很多,而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上的补贴政策一直未予明确,国家政策的实施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
在产业化初期,一个全新的产品在没有量产的情况下,成本会很高,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制定出相关政策。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即将出台,这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目前,只有通过国家引导迅速把销量做起来,产品才会更便宜。
电动汽车对电池技术要求极高,这也是新能源技术的一大难点。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是串联结构的铁电池,1%的不良即可造成100%的不良,因而对产品一致性要求极高,而比亚迪已经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已经做好了产业化的技术准备,亟待国家政策的跟进。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徐留平:
“电动汽车时代”可能随时被开启
从今年开始,有不少电动汽车开始试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步入了“电动汽车时代”,最起码其产量要达到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时,我们才能这么说。当然,任何时候这个“时代”都有被开启的可能,因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方向。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当前还是要解决两大难题,那就是“产品成本高”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我认为示范运营是可行的,它让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品质不断提高,这也是产品优化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探索出一套新能源汽车的商业运行模式。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电池上,将来是不是可以在买车的时候买个汽车空壳,电池由另外一个运营商提供;另外,如果由一个地方提供标准的电池,那么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是不是能更便宜,等等。
针对汽车产业现状,长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会在两个方面推进。一是,技术要有突破,这将使得成本降低,安全性得到保障;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由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电网、中石化公司等提供电池或其他解决方案。对于未来的新能源市场,长安已经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