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槽偷排废液
案发前曾与村民暴力冲突
这家化工厂就是位于龙岗镇的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
20日下午4点,就在盐城市区居民疯狂抢水的时候,一路由政府官员和警察组成的小分队赶到了标新化工公司,现场控制住了该厂的老板胡文标。当天深夜,有关部门敲开了标新化工厂值班人员的门,递进来了一张罚单,对标新公司处以20万元的罚款。
胡文标首先被带到了龙岗镇,次日凌晨4点,他被警察带至了盐城市区,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21日下午,他被警方刑事拘留,值得注意的是,家属收到的刑拘通知单上给出的罪名是涉嫌犯“重大环境事故罪”。约一个月后,胡文标被逮捕,此时他的罪名已变为“投放危险物质罪”,罪名的变化,其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媒体报道说,标新公司是盐城市的“明星企业”。而记者所见,这个厂的规模小得可怜,事发前的员工人数只有区区二十几人,雇佣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
胡文标的妻子王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被评为明星企业,是因为这个厂的税收可观,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当地官员的确认。
而此案中的主角胡文标,则是在当地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发家史也是一个艰难的个人奋斗史。
“我父亲卖过冰棍,在砖瓦厂做过苦力,”胡文标的儿子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胡文标出生于1962年,今年47周岁,高中文化。17岁时,他进入了原鞍湖镇的一家砖瓦厂上班,而因为没有关系,当时能进厂当一名工人,是因为其父母宰杀了一头猪送给了厂长。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头脑灵活的胡文标被领导派出去追讨欠款,而在外出追债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商机,他发现了一种名为次氯酸钠的化工产品很受欢迎,便萌生了辞职下海的打算。
约在1983年,胡文标离开了砖瓦厂,开办起了一家小化工厂,主营次氯酸钠的生产销售。“那时候,因为没有钱,他甚至拿过3分的高利贷去给工人发工资,”胡文标的爱人王女士告诉记者,随着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他所办化工厂上缴的税款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一年16万,慢慢变成了二十几万,到最后的上百万。”
而在这个过程中,胡文标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
2001年,胡文标得知位于龙岗的一村办化工厂要转让,他便与其他三人合资拿下了这家化工厂,并将之命名为“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
王女士说,标新一直到2004年前后都在生产名为“氯代醚酮”的化工产品。而在同年,一名工作人员从另一家化工公司跳槽过来,并带了一个新产品。“就是在氯代醚酮基础上的产品深加工,产品名叫做甘宝素。”
这个产品也导致了周围村民们的误解,有村民说,当时标新化工厂成立伊始,对外宣称是生产化妆品。“以为化妆品肯定是相对环保一点的,不会有那么大的污染,谁知道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现他们生产过化妆品。”
甘宝素实际上是一种化妆品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洗发水的生产中,据称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的洗发水公司都是标新公司的客户。
而村民们不认这个账,开始和标新公司,和胡文标本人纠缠污染问题。据当地知情者透露,标新和村民们的纠纷不断,暴力事件常有发生,甚至有村民因此被警方处理。
据了解,为了平息周围村民们的敌对情绪,胡文标给过一些村民补偿,但更麻烦的事情也随之而来,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维权的队伍中来,为多大范围的农田给补偿的问题,胡文标和村民们的矛盾激化。
而这个过程中,胡文标把偷排废液做得更加隐蔽了。快报记者在已被关停的标新公司查看时,发现其厂区临一条小河的一侧,用四面围墙封死了一个有十平方米的圆形水塘,外人从外面看,根本不知道其中有如此玄机。
这个水塘甚至连厂里面的人都无法进入,因为四堵墙上并没有留门,而检查人员自然不得而知。现在这堵墙被砸出了一个大洞,透过这个洞可以看到,水塘已经干涸,但存放过废液的痕迹明显,塘底呈深绿色,仍在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而这个封闭的污水塘有一个暗槽与一墙之隔的五支河相连,废液由此排出,一直到事发的2月20日,才被检查人员破墙发现。
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给记者的《官方信息》中写道:“标新公司董事长胡文标、生产厂长丁月生于2007年11月底至2009年2月16日间,明知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
司系环保部门规定的‘废水不外排’企业、明知在‘氯代醚酮’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钾盐废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仍将大量钾盐废水排放至公司北侧的五支河内,任其流经蟒蛇河污染本市城西、越河自来水厂取水口。”
当地知情者透露,胡文标的“倒霉”是倒霉在了他手下的工人身上。“实际上根本不会出这么大的祸事,因为当时不仅他一家在排,而且其他家也在排,怎么会偏偏在那天出事?是有原因的!”知情者说,这是因为工人在生产时弄错了化工原料的配比,“锅里的化工原料配比出错,根本生产不出来成品,手下人又不敢告诉胡老板,就偷偷把那锅料倒掉了。”
他说,如果是正常的生产后的废液排放,浓度低,排到河里稀释后原本不会这么严重地影响水源。而这锅原料的浓度太高,最终导致了大面积的水污染。
胡家人给记者的解释是,水污染的前四天,即从2月16日开始厂里的锅炉坏掉了,根本没有生产,也没有排放。“就是环保的人到我们的排放口测了一下,就认定是我们家在排放。”
他们觉得冤枉的是,自己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排放企业,而且在2008年全年开工不到四个月,另八个月都在停产状态。“有那么多企业都在排,为什么能认定就是我们家?”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