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初,中粮集团的20万吨木薯乙醇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中粮集团第一个、亦是中国惟一一个非粮乙醇项目,负责运作此项目的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广西中粮)成为中国第五家乙醇定点生产企业。
然而广西中粮的发展同样难言顺利。6月27日,广西中粮副总经理任连彬对《财经》记者坦言,公司目前仍未盈利,原因同样是原料(木薯)价格过高。中粮集团曾计划在广西再建一个30万吨的木薯乙醇项目,但时至今日尚未启动。此外,虽然木薯和玉米、小麦相比,已属“非粮”,但仍有“与粮争地”的问题。
“中国适合种植木薯的地方有限,且能种植木薯的地方也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还是涉嫌“与民争粮”。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目前的共识是,再用玉米这类粮食作物发展乙醇肯定不行了,木薯这类非粮作物也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原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用纤维素生产乙醇。”
肖明松介绍,中国拥有发展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当中,价格低廉。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可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6亿-7亿吨,除了喂养牲畜和秸秆还田,多余的秸秆即可用来生产乙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大约5吨-7吨秸秆可转化为1吨乙醇。
“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发展纤维素乙醇。”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章告诉《财经》记者。陈1985年即开始投身纤维素乙醇的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在他看来,目前我国掌握的纤维素乙醇技术并不比国外落后,技术一旦进一步突破,最终的产量可能比玉米、木薯所生产的乙醇之和还要多。
但正是因为受制于技术瓶颈,纤维素乙醇的成本远高于粮食及木薯乙醇,这使得目前全球范围内均未能实现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
降低成本是关键
目前看来,在纤维素乙醇技术的探索上,中粮集团在国内企业中走得最远。
2006年4月,中粮集团在黑龙江肇东投资兴建了一个500吨/年的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该装置当年10月投料试车成功。据《财经》记者了解,该试验装置最初的生产成本高达2万元/吨,随后成本逐步下降,目前最低能控制在6000元-7000元/吨。
利用纤维素生产乙醇一般要经过原料预处理、发酵、乙醇粗提、乙醇精提和成品燃料乙醇五大工艺流程。目前,中粮集团的多项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500吨/年的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为例,其多项关键技术指标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纤维素转化率超过了90%、半纤维素转化率超过95%、糖转化率超过85%等。
被中粮集团寄予厚望的万吨级纤维素乙醇项目将于2011年三季度在黑龙江投建,中粮作为投资方负责投资,中石化作为终端销售渠道辅助,诺维信为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各方对具体投资比例避而不谈,但这种强强组合值得期待。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预估,该项目成本可能在8000元-9000元之间。其中酶(用于将纤维素转化为糖)的成本最高,为2400元左右(占总成本30%);原料成本2100元左右(占总成本26%);水电约占2000元(占总成本25%);人员工资和设备折旧等1500元左右(占总成本19%)。
按现行政策,乙醇是以90#汽油出厂价的91.11%卖给中石油(10.76,0.05,0.47%)或中石化,后者再以90%汽油加10%乙醇混配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也就是说,没有政府补贴的话,纤维素乙醇的成本只有降到汽油的九成以下,才有利可图。目前,90#汽油出厂价在7000元/吨左右。
显然,对纤维素乙醇而言,8000元/吨的成本,还是太高了。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