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规划将出台 探索十二五汽车发展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1年2月14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难产”政策备受期待


    受金融危机影响,此前的各项汽车产业政策几乎全部集中在如何保增长方面,而原本计划近两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则被无限期延后,比如修订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汽车“三包”政策等。汽车市场保增长的任务顺利完成后,拖延的政策有望在今年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预测,修订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有望今年上半年出台。


    目前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2005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一经公布便因为其部分条款“偏袒”厂家利益,引起经销商的广泛争议。2007年7月,500家汽车经销商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对其进行修订。“修订版原计划2009年出台,但当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厂商矛盾等成了次要矛盾。”罗磊坦言,随着国内车市进入理性阶段,商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着手对《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改,“今年将会推出,比如授权经营期限、经销商退出机制、霸王条款等敏感细节将在修订版中重新定义。”


    与此同时,“难产”7年的汽车“三包”法同样有望在今年出台。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看来,汽车“三包”法出台有两大难点:一是涉及厂商、经销商的利益和责任划分问题,其次,缺乏汽车检测标准和汽车问题技术鉴定。


    但据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困扰汽车“三包”法出台的难题已基本破解,目前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着手制定可操作细则规范阶段,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种种迹象表明,“十二五”开局之年,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不仅是定调之年,而且在汽车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相关法规的升级将更为常态化,这对于逐渐步入理性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无疑是最好的推进器。


    优化重组、技术换代、提升竞争力


    2010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都超过了1800万辆,这个纪录除了中国自己,可能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国家可以突破(唯一可能的是印度,但是即使印度达到了1800万辆,中国市场又不知道会扩到多大)。对于2011年的市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会再出现超高速的增长,这种态势可能会延续到整个“十二五”时期。


    当产销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中国汽车工业还需要干些什么?


    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汽车产业蓝皮书对中日汽车工业进行了比较,日本汽车工业得91.62分,中国汽车工业得54.33分。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与汽车强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八大目标:1.汽车产销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2.汽车消费环境明显改善;3.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4.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5.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6.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7.自主研发整车产品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


    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的第1、3、4、5项完成了任务,两年增长速度超过30%,即使2011年没有增长,也可以算超额完成任务;小排量汽车、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比重。但是,在刺激政策退出之后,自主品牌还能坦然面对市场变化吗?


    第2项目标中的“消费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各地开始限牌、限行,增加收费。第6、7、8项没有完成指标,也就是汽车工业在做强方面没有重大值得令人欣慰的进展。


    因此,“十二五”期间汽车工业应该努力抓好产业升级。


    汽车工业的产业升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三是增强盈利能力,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


    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要继续搞好汽车工业的优化重组,目标是整合出两三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目前几大汽车国有集团业绩不错,已经有四家超过200万辆规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合资来发展,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竞争力。现在国际上汽车工业的整合已经不再采用一般的兼并重组方式,而是实行产业联盟,并且关键是共用平台、共同采购。所以“十二五”期间不宜再采用行政合并的方式,应该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重组。

5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