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技术的升级不仅仅意味着要生产中高档产品,关键是要提升产品的能耗、环保、安全指标,要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的思维范式下,中国汽车工业放弃了对传统内燃机的节能和环保改进,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短时间内尚难以形成,这就使中国汽车工业处于尴尬的地位。随着汽车变为一些城市主要污染源,随着石油进口比重超50%,汽车工业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和环保压力,汽车工业不能再强调自身需要保护,要把节能减排的重任担当起来,负起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在节能、减排、安全方面应该同世界接轨。
提高盈利能力,实际上就是全面提高竞争力,因为离开了盈利,无以谈提升和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是,国际资本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份额,攫取70%的利润。德国一家研究所报告显示,大众集团每辆汽车平均盈利683欧元,利润率仅为4.9%,在德国车厂中排名最后,但该集团在华销售汽车的利润是1000欧元,比集团平均利润高46.4%,利润率为7.2%。现在企业把盈利的主要途径放在了产品升级方面,其实国外企业主要是依靠品牌溢价、知识产权、资本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来盈利。我们的大集团盈利很多,但是利润主要来自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盈利很少。
目前,汽车工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新的产业政策也将颁布。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的经验教训来看,对重大政策应该加强前期研究工作,包括法律和理论的研究,并且要广泛征求意见,确实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映,避免仓促出台造成重大失误。比如国外利用我国入世协定的内容否定了《进口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管理办法》。现在有关部门所主张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这样重大的政策变化,既没有经过大家的讨论,也没有一个正式文件来确认,各方面争议很大,但是却已经在实际执行。小排量汽车优惠政策本来是好事,但是却短暂实施两年之后就退出。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一个汽车大国也应是这样,要保持政策的稳定,不要随意更改,更不要做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作者为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2月12日,奇瑞汽车公布了1月销量,值得注意的是,其1月出口量破万辆,同比增长132.5%,其海外销量已逼近50万辆。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十二五”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参与充分竞争。对于这一点,国内各大车企可谓摩拳擦掌。
就在今年吉利汽车(00175.HK)董事长李书福写给内部员工的新春贺词中就表示,吉利要在3~5年内实现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转变,深化“技术吉利”,努力向“品质吉利”转变。其中,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深耕海外市场
2010年,当中国国内汽车销售超过1800万辆后,给中国车企带来的思考大于欣喜。在日渐饱和的市场中如何找到一席之地,变得越来越富有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我们目前销售区域还集中在东欧地区,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包括南欧的意大利、中欧的比利时等地,我们慢慢开始打开局面,这些发达市场是我们原先想都不敢想的。”宇通客车欧洲销售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事实上,与宇通客车相似,很多车企在国际化方面走出的第一步就是销售。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累计整车出口54.48万辆,其中乘用车28.29万辆,商用车26.19万辆,总体增幅达到了63.94%。应该说,受金融危机严重挫伤的国内汽车出口,在2010年取得了恢复性增长。
不过,中国汽车出口的价值仍旧偏低,根据2010年中国进出口汽车的数量和价格计算,中国出口汽车的平均单价为7.68万元,而同期进口汽车平均单价为23.03万元,单车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一。同时,在数量上与1800万辆的总盘子相比,仍然偏小。
针对这一现象,国内汽车企业早已未雨绸缪,通过三种路径来改变目前量少价低利薄的状况。包括海外的本地化生产、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海外收购,通过这三种手段的运用,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可以说在国际上建立了初步的地位。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