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贵阳生态条例法规,环保法庭受理了此案。”该案审判长、环保法庭副庭长罗光黔说。
环保法庭和各界人士联手出击,取证调查,查实造纸厂排污口的水中化学需氧量超出国家标准9.67倍,色度超出4倍,生物需氧量超出11倍,悬浮物超出1.24倍。一审判决造纸厂立即停止向南明河排放工业污水,并承担相关律师费、诉讼费等费用。
案件宣判后,造纸厂的易姓老板表示服从判决,不提起上诉。“真的想不到,我们偷排污水,被不相干的环保组织给告了。以后,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可以去告,谁还敢乱排乱放?”他说。
当地环保基金会出手,解决环境公益诉讼成本高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贵阳市环保法庭3年来共受理各类环保案件310件,然而,其中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非常少,仅有4件,平时很难接到这类案件。
分析原因,蔡明认为,关键在于无论是个人,还是环保组织,作为原告打环保官司,都难以承受巨大的诉讼成本。
蔡明说,有些环保大案件,诉讼费、律师费、鉴定费、为诉讼耗费的其他费用等,加起来动辄数十万元、上百万元,这是因为环保案件专业性强,取证、鉴定等过程耗时、耗力、耗材。
定扒村有60余户农民靠种植蔬菜生活,造纸厂排污给蔬菜种植造成很大影响,村民也多次反映。明摆着,是造纸厂侵害了村民的环境公共利益,村民谢大桥说:“大家不是没想过告造纸厂,可是一听说诉讼要钱,可能还很高,就不敢了,谁也不愿意出这个钱。”
官司能不能打赢还不清楚,诉讼费用就成了“拦路虎”。那么,谁来为环保官司埋单呢?
“解决这个问题很关键。”蔡明表示,“违法者埋单,理所应当,在这个案子中就是偷排的造纸厂,可是,造纸厂肯定不可能提前出钱让别人去查自己、告自己,对自己提起诉讼。”
贵阳市环保法庭开始探索。2010年3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公益诉讼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支付评估费、鉴定费、检测分析等费用时,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如果存在资金困难,可以申请公益基金援助。
贵阳市环保法庭随后与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基金会从2010年起,每年从资金预算中拨出10万元作为“环境公益诉讼援助资金”,专项滚动使用,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资金。
罗光黔介绍,定扒造纸厂偷排案件涉及的对被告排放的污水进行取样分析检测的费用,是由原告向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根据环保法庭的审核意见先行垫付的。
“设立援助专项资金,可以扩大公民对环境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推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基金会秘书长刘俐莎说,“资助环保组织打环境公益官司,不违背基金会的宗旨。这是基金会第一次资助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今后肯定还会资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