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的先行者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吴洪道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从业人数达13万人,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757万吨标准煤,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早在2008年,天津市就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已经先行了一步。2008年9月25日,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挂牌成立,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成为人民银行碳金融试点平台。
2009年12月27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与中国石油公司宁夏石化分公司、北京水木能环科技公司三方签订《宁夏石化化肥工艺尾气增压回收再利用技术服务合同》和备忘录,启动了中国首笔通过排放权交易市场达成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据新金融记者获悉,此次三方签署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收益每年可达1200多万元。合同各方将按照技术服务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三年半收益分享期结束后,所有设备及节能收益全部归宁夏石化所有。
SGS 能效与低碳领域专家薛建指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作为新的产业革命,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是最大程度上规避了节能行业技术改造风险。
节能金融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也是当下企业快速发展的商机,同时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企业对节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全力争夺的焦点,都渴望在这个市场上占据可观的份额。
据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仅电能需求就将增加3倍,未来5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0%。几乎所有拥有优良节能设备的行业巨头,通过严格的市场调研,都注意到了“制造方拥有节能设备,需求方却缺乏资金来购买”的产业瓶颈,而合同能源管理无疑是它们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