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Craigslist资深用户的杨浩涌琢磨,人们之所以爱上Craigslist,是因为他们想干某件事时,这个网站的这类信息足够多和有效。杨浩涌此后开始只把人力投在人气最旺的三个类别:租房、二手、交友。
这个“爱玩儿”的耶鲁毕业生也颇有机智,他在国内读大学期间,就干过组旅游团、包电影院卖票之类的事情。他并未像Craigslist的创始人Craig那样,靠免费发送由自己列出的旧金山吃喝玩乐信息来慢慢积累人气。考虑到潜在用户多在小区和高校里,杨浩涌带着员工,从海淀到朝阳,给小区居民发放背后带有在周围修电器、搬家等服务电话的宣传卡,给高校每间宿舍派送背后印有空白课表的宣传单,用这种老式办法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扫荡过去。
这类做法见效明显,杨浩涌发现,每发完一千张宣传单,赶集网的新访问者就会增加数百个。由于这类走街串巷的事情只能在北京做,杨浩涌干脆把精力集中在北京,而在上海和广州网站发帖推广的事情停了下来。
半年以后,这些做法带来的效果已经很明显。虽然赶集网的总访问量在分类信息网站中并非最大,但其北京地区的用户访问量则是稳居第一。杨浩涌的逻辑—再花同样多的钱,赶集网就能把这个成绩复制到下一城市—也打动了不少VC.这对赶集网至关重要,因为当它打算扩展到全国时,有多少钱、能投入多少广告,几乎等同于能引来多少新用户。
当时,恰巧Google正打算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政府彼时还不允许外资公司拥有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Google因此需要一个中国合作伙伴。杨浩涌在Google工作的两个朋友,也是赶集网最初的两个筹资人,很快就为两方搭上了线。Google和这名在硅谷工作过的耶鲁毕业生聊得很投机,2006年初,双方成立了一家叫做谷翔的合资公司,运营Google.cn域名。赶集网则可每年从这家合资公司的收益中分得一部分。
这使得赶集网再无生死之虞,所得资金不仅足够维持运营,而且能做更多推广,更意外的好处是,它因Google而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赶集进入了上海、广州和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每进入一个新城市,赶集都先在这个城市的地方网站上遍洒广告,再跟踪访问量源自什么网站,逐步在半年后收缩为仅在少数效果好的媒体上投广告。此后两年,它投放广告的城市渐次增至前十大、前二十大的城市,每月推广费也增至几十万,开设分站但未作推广的城市则达200多个。
在这个短期内无钱可挣的行业里,绝大多数分类信息网站则由于缺乏资金和推广而荒芜。如今,全国性的分类信息网站已经不到10家。
更多垃圾,更多人工
除了推广费用更高外,在中国进行这门生意的艰难之处在于,所需的人力成本也更多。
赶集和Craigslist的用户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最在乎的事情就是信息是否足够多,以及真实有效。以租房为例,除了上赶集、58同城这种网站外,期盼找到个人房源的人们还愿意在水木清华BBS的租房版、豆瓣的租房小组这种连朝阳区海淀区都不分的地方,一页一页地翻找帖子,就是因为中介更少、信息更真实。
这件事情是如此重要,以至于Craigslist的创始人Craig将CEO职务转任他人,自己作为一名专职客服人员,每天花8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另外4个客户服务代表把商业广告和恶意信息一一删除。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