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杨浩涌就没那么好命。以租房信息为例,在美国,成为一名房产经纪人意味着他有远高于个人租房者的信誉,因而没有人愿意冒充个人。但在中国,房产中介们向来口碑不佳,并且因为要收中介费而招人讨厌,他们因而更愿意冒充个人发帖。而且,发布招聘信息,向应聘者先收几百块报名费,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骗子,在中国也更多。
由于发帖量与自己的生计紧密相连,中国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手段也更加高明。赶集网最初上线时,为了去除虚假信息,开发了通过电话号码识别中介和商家的系统。而后中介们开始每月都买一串不同的电话号码,再做呼叫转移,转到自己的手机上。当赶集通过检测同一IP地址的发帖数量,以辨认中介时,中介们又有新办法:所有人先把帖子内容敲好,然后拔掉网线,再由一个人发令,同时插上网线、把帖子发出去—通过钻赶集此前每两分钟才对IP地址扫描一次的漏洞,这批帖子得以同时鱼贯而入。
比Craigslist晚成立10年的赶集网渴望新的帖子,因而并不删除房产中介广告一类的商家信息。但即便仅删除冒充个人的虚假信息,以及骗子们的恶意信息,赶集网的审帖队伍也多达四十多人,而不是四五个人。
发现这类漏洞多只能靠客服接听用户的反馈电话。客服们每天都会把这类漏洞转交给产品经理—能做多少改进、减少多少投诉,就是对产品经理的考核标准。在赶集网开始销售置顶帖位置后,除了必须查验商家的证照外,如果有骗子成为赶集的客户,拉来这笔单子的销售则会被罚没奖金,一名被发现协助客户伪造证件、当时销售额在全公司排名前三的销售员甚至被开除。杨浩涌在网络安全厂商Juniper工作过的背景,以及对技术的看重多少帮了些忙,这使赶集能更多地靠计算机识别恶意信息,而非人力,“不然我们审帖子的编辑就不是40人,而是400人了。”
而在销售环节,更好的技术也帮不了什么忙。但与至今都没有销售员,靠客户自动打钱上门的Craigslist不同,在中国,中小商家对成本更为计较。刚入行一年多的搬家师傅古道光称,为了自己的帖子能在赶集网上排得更靠前,他一年下来花掉了2000多块,相当于他年收入1/10,是他去年最为心疼的一笔花销。如果不是赶集网的销售连连给他打电话,他下不定投钱的决心。
在中国,所有从企业用户处获取收入的成功网站,比如百度、阿里巴巴,甚至赶集的前合作方、在国外并无销售代理的Google,都已经证实,生意额必须靠销售员拉动。杨浩涌承认,自己也梦想像Craigslist那样坐地收钱,但明白这在中国并不现实。深知这一点的他在2009年底才慢腾腾地推出了客户自助缴费系统,这比这家网站招聘第一个销售的时间晚了一年多。
赶集网在2007年招聘了几名销售员,开始尝试销售。一年后,认为自己的流量和用户数已经足够大,也证实了从房产、招聘、生活服务上确实能招来客户后,赶集网招聘了20多名销售,并在一年后扩展到近40人。
2009年上半年找到新的风险投资后,赶集网打算快速扩张,来证明自己的投资价值。但投资蓝驰创投提醒杨浩涌,快速增加人手常会带来危机。对每单生意只有几百块的赶集网来说,每一点销售额的增加都伴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杨浩涌称一个老手能创造的销售额,通常是新人的3到4倍。
自称是个“技术派”的杨浩涌并不长于销售。在快速扩招销售员之前,他先从阿里巴巴挖来了“诚信通”产品线华北区销售总监周广印。周广印发现,赶集此前的销售多靠个人努力,但缺乏经验分享的机制和习惯。他要求老销售把自己的经验记录成文,并打算从中找出培训讲师;新销售除了会接受一整个星期的销售技巧和产品知识培训外,此后每天早晚各有15分钟和半小时的时间,用来分享经验。这种做法颇有成效,根据赶集网200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倍的速度来看,其销售额的增长与其人数的增加速度相仿。
但近200名销售中,仅北京市场员工就占去了一大半。杨浩涌打算未来发展代理商,来解决销售员太多的问题,但至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赶集网将像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自己做直销。
这意味着赶集网将招入更多的销售员。在其现有的办公楼下,赶集网又新租下半层写字楼。这两个还搭着粉刷墙壁的木梯、看不出有什么特点的房间,已经有了与其楼上的单元的相似之处,就是阔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