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峡放水是否影响长江中下游段河势的稳定?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要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同时严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四问:保武汉是否就要淹重庆?
蔡其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10年7月19日,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但当时三峡坝前水位只有147.5米,这说明三峡水库回水并没有到达重庆。
重庆寸滩水位高涨,是因为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会产生壅高20—30米。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去年8月,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米,重庆的水位却只有170米。可见,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五问: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吗?
蔡其华:三峡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认为,在宜昌站年均来沙量为5.3亿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来沙条件)及不考虑上游建库拦沙作用条件下,三峡水库运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库容减少14%。
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进展迅速,上游建库拦沙作用十分显著。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三峡水库库区的年均淤积量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预计值的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预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峡水库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的防洪工程联合运用,三峡水库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得到提高,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中下游临时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分蓄洪量将进一步减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