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电池专家、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邱新平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的研发顺序与国外相比,走的是一条“颠倒过来”的路。是根据电池的需要来造车,还是根据车的需要来制造电池?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选择以车为中心,直接的办法就是将燃油发动机拿掉,然后把电机、电池装进去,削足适履的办法让电池规格很难统一,以致原定于去年下半年出台的电动汽车电池相关标准迟迟不能露面。
陈明军的解释更为具体:“拿我自己的电池产品来说,设计要求是起码能跑3年以上,但实际结果却只有1年半左右的时间。这不是电池本身有问题,而是匹配出了问题,毕竟电池不代表电动汽车。”匹配问题有着现实的例子。今年4月11日,杭州众泰出租车发生自燃事故。日前正式出炉的鉴定报告称,导致自燃的原因是在电池的反复使用后,出现了电池漏液、绝缘受损以及局部短路的情况,但并不能认定电池单体设计、制造方面存在质量问题。
责任与收益:
电池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比亚迪,陈明军的“赶超”更多是一种认同。
搬了新厂的山木,产能从每天10万安时扩张到15万安时,这意味着每天生产了480万度电;用另一种算法,按一台电动大巴需要安装4万安时电池计算,每天可以为4辆新能源大巴提供动力。“我们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亿元,这在动力电池领域属于第一阵营。”陈明军也不忘提及比亚迪:“在公众的眼里,比亚迪是造车的;在我们的眼里,比亚迪是造电池的。”
比亚迪的招股意向书显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84.48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6.46亿元,但是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收入不及汽车收入的零头。比亚迪的主承销商瑞银证券给出的报告乐观预计,2011年E6将实现销售收入7.69亿元,F3DM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电动公交实现销售收入11.97亿元。但是超过20亿的销售预计,被很多证券分析人士认为具有较大风险性。
“比亚迪是先驱,过去大家一直有先烈的担忧。现在看来,成为先烈的风险正在一步步减少。”陈明军直言,做电动汽车,就该学比亚迪造车,用传统汽车的盈利和经验来扶持新能源汽车。在王传福的表述里,比亚迪电动汽车是“垂直整合战略”,产业布局是上游到下游,更为直白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创新的产业,需要一家公司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至关重要。虽然我们都说电池是关键,但是缺少一个完整链条的检测和支持,唱独角戏的电池研发始终会受困于匹配问题。”陈明军表示,“这就是比亚迪的成功之处,因为它可以在一个企业里及时反馈出整个链条上出现的问题。”
除了技术的考虑,造车的冲动相当部分属于经济原因。对于新能源汽车,政府最给力的鼓励政策是购车补贴。就以比亚迪的F3DM为例,正是有了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双重补贴,最终的定价能够控制在10万元之内,而E6更是可以享受到目前最高的12万元补贴。拿到补贴的是消费者,产业链条上最大受益者无疑还是汽车厂,上游环节的电池、电机和电控并没有直接获利。“我也想造汽车,因为这个行业里,只有车能挣到钱,电池挣不到钱。”陈明军说得很直接。
“赶超比亚迪,是一句口号,但并不代表没有机会。”在陈明军的眼里,电池就是机会。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