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描绘低碳技术路线图

发布时间:2011年9月7日 来源:中国低碳网

....


  而在减排情景下即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情况如何?


  “这种情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大,特别是2030年以后,造成的失业和对GDP的损失,所引致的增量成本是巨大的”,邹骥认为,“技术上是可行的,就看要不要为此投入重金,花不花得起钱。而对于碳捕获与封存等先进技术,我们认为在2030年以前,有钱恐怕也做不出来。而且还存在着CCS高能耗的制约”。


  “这只是情景研究,不是预测,是一种推演,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下、一定的能源禀赋情况下的推演”,邹骥告诉记者。


  减排技术背后的巨额投资


  中国低碳经济缺什么,缺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目前要赶快把这个信号放出去,只有这样,企业资金才会根据信号有的放矢,早做准备


  邹骥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要想大规模应用减排强度目标所要求的技术,需要有额外投资,“控排情景下的年均增量投资,2010-2020年为每年120亿美元,2020-2030年为每年250亿美元,2030-2050年为每年300亿美元。减排情景下的年均增量投资更高,2010-2020年每年120亿美元,2020-2030年每年300亿美元,2030-2050年每年500亿美元”,这是邹骥给出的分析数据。


  除此,还得考虑增量成本,控排情景下的增量成本(即比基准情景下多花的钱)大概是到2020年近800亿美元,2030年2700亿美元,2050年5000多亿美元。减排情景的增量成本更高,到2050年将近16000亿美元,是非常昂贵的代价,大约占到当时GDP的6%左右,这个是无法想象的。邹骥说:“我们的研究可能是最极端的情况,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成本可能是巨大的”。


  在邹骥看来,绝不能片面地看待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按照经济学概念,我们必须分析清楚低碳经济的效益是什么、成本是什么。一方面我们说建设低碳经济去减排,它对于全球的气候有诸多利益,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共生的就业与商业机会和利益。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毕竟你要投资,要投入巨额资金”。


  巨大的投资量必须想方设法引入市场力量,不可能全部依赖国家投资。为此,邹骥将研究的目光放在了对中国低碳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变革、投资与国际合作上,放在了未来战略储备技术的研发上。“中国低碳经济缺什么,缺明确的技术发展政策信号。目前要赶快把这个信号释放出去,只有这样,企业资金才会根据信号有的放矢”。邹骥如是说。


  城市成低碳发展主战场


  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最重要载体,落实低碳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着眼于每个城市的低碳路径选择


  在对低碳技术宏观层面的基本论述完成之后,邹骥和他的团队正在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地方低碳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使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越来越向城市集结”,采访中,邹骥告诉记者,“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最重要载体,落实低碳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着眼于每个城市的低碳路径选择。为此,我们的研究方向也就此转向地方层面,为贵阳、青岛两个城市差异化极大、发展情况截然不同的案例城市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贵阳受到广泛关注,于10个月前入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当时,质疑声此起彼伏,“贵阳经济还没发展起来,搞什么低碳。”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贵阳GDP去年才刚刚突破1000亿元,在8个低碳试点城市中倒数第一。


  与那些身披“新能源战衣”的城市相比,贵阳有明显的短板:日照时间短,不适宜发展太阳能;风力资源不突出;水电已接近饱和。


  这个试点城市是否在空喊“低碳”口号?邹骥并不这样认为:“城市进行低碳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思路,但是要看城市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贵阳虽然缺乏新能源资源,但是,有自己的旅游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禀赋等优势。”在他领衔下,《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得以制定。


  根据《纲要》步骤,贵阳已开始行动,该市1月完成的《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减排目标为: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


  《纲要》中着重提出与旅游和矿产两大资源禀赋相关的3项重点工作,单是宏观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部门内部产品结构与部门结构的调整,即全面提升服务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强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会对完成碳强度削减计划贡献一半以上。


  有别于发达国家大城市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贵阳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条另类低碳之路。


  对于WRI与青岛的合作项目,邹骥用“机缘巧合”来形容。“在贵阳项目即将结束之际,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作为下一个试点。”而就在此时,2011年初亚洲开发银行与青岛市政府联合立项开展青岛市低碳发展战略规划项目的研究,由亚行提供资金支持,青岛市发改委担任执行机构,公开招标寻找一家研究机构作为具体实施方,邹骥和他的团队赢得了这次机会。


  “青岛市政府和亚行对我们的要求主要是分析、评估并识别青岛市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及节能减排潜力,核算城市层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建立青岛市的控排目标并分解到主要行业部门和企业,帮助青岛市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图。”可以说,邹骥和他的团队正是在将低碳技术清单涉及的技术发展思路与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综合环境与能源经济政策、可再生能源、能效、碳捕获与封存等多个领域为青岛市低碳发展探索前进的道路。


  对此,邹骥有着自己的看法:“省市层面的低碳发展规划绝不可能抛开产业和技术单独成行,想要引导、助力一个城市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必须研究它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及资源禀赋优势,从中找到与当前全球低碳发展相契合的产业、技术予以放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