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机制是关键
据悉,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形势也相当可谓严峻。“到现在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污泥还没有得到安全处置。”泥客庄主表示。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张韵在其论文中提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年,以新增污水处理量运行负荷率为75%以及污泥(含水率80%)占污水质量比例为0.6‰计算,“十二五”期间污泥产量将以246万立方米/年的速度递增。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数据显示,以含水率80%计,全国年污泥总产水量已经临近3000万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 置 达 到 安 全 化 的 比 例 不 超 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效率。
针对“十二五”期间巨大的污泥处理市场,专家们普遍表示,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高效监管,建立相关的行业监督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等,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盘雨宏指出,要解决污泥处理处置中的系列问题,政府的高效监管是关键。政府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监控与社会宣传,在标准上应该注重体系的建立,同时应公开相应信息。另外,任何产业发展初期,奖惩手段的利用都较为高效,应尝试在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运用这一举措。
“泥客庄主”也认为,建立相关的行业监督制度和信息公开是解决之道。
他表示,解决我们环保业的问题要靠政策,是对人心的法律约束。一方面是要行政透明,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建立类似的行政透明机制。另一方面则是要建立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环保门槛必须提高,而提高门槛的最简单做法就是让已建成环保项目的运行受到监督。”最后,是要实现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信息公开,包括项目的处理量、处置量、处理费用以及污泥处置后的去向,让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他说,制度的建立需要时日,但从业者以治理污染为名、行扩大污染之实的伪环保必须停止。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同斌表示,信息公开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如何保证公开数据的真实性,这需要相关部门下工夫。
陈同斌强调,还要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如今国内标准不健全且实施不到位,包括运行监管、工程设计等方面标准缺失。同时要加强监管,提高行业门槛,必须有些硬性指标,要有相应的资质评定,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技术和工程上要把好关。包括技术的选择、施工要求和运营上的监管,国家还需要有好的示范工程。
陈同斌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良好发展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机制的设置,机制做得好,两三年时间行业就能得到健康发展,机制不好的话,再过十几年还是不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