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兰州等多城市酝酿上调水价 成本监管办法长期缺位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水价成本监管薄弱


  记者发现,在一些城市举行的水价调整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多强调持续亏损,但对于水价构成往往三缄其口,水价成本构成一团迷雾。


  洛阳水务集团作为国有独资的地方水务企业,虽然连续3年亏损,但2008年人均工资2.5万元,仍高于洛阳人均22883元的水平。


  “自来水公司说亏损,可一些员工福利并不差,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老百姓交的。”洛阳市民刘女士对水务企业关于亏损的说辞不以为然。


  据了解,我国至今仍未推出正式的供水成本监审办法。长期以来,水价构成没有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政府监管的依据主要靠供水企业提供的成本资料。


  “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对供水企业的成本进行约束,政府对供水价格的管制取决于政府和企业间的讨价还价。”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负责人表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说,供水投入不能依赖于百姓交纳的水费,也不完全适应于市场供求关系,在管网改造、二次供水和抄表到户中,要加大政府公益性投入,缓解水价压力,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让群众得到实惠。


  寻找改革“平衡点”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价格(不含污水处理费)的平均价格为1.7元/立方米,是1998年的12倍多。


  “越改越涨”并非改革本意,却是现实。梳理水务行业多年来的改革,城市供水催生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二八”市场格局:全国有20%的水务企业卖掉部分水权,引进竞争性经营资本,其中10%落入外资囊中;其余大约80%继续维持国有独资的经营现状。


  以兰州为例。2007年法国威立雅公司以17.1亿元的高溢价取得兰州水务集团45%的股权,并获得30年的兰州市供水特许经营权。“洋水务”的高溢价水权交易被舆论质疑为“阴谋论”。但是,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针对11家外资水务企业的调查显示,外资进入没有对当地的水价调整造成明显影响。


  记者了解到,世界各国无论是国有经营,还是私营模式,都极其注重政府对水价的监管。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贾峰认为,作为生活必需品,水价不能过高。水价的定价应该公开透明,价格调整后应对新水价实行为期数月的试用期,防止水价变动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张悦表示:“水务改革,不是政府卸责,更不是政府借‘水’生财。供水改革就是要引入多元投资运营主体,转变经营机制,降低成本,保障水质,改善服务。”


  (新华社记者陈芳、王昊、杜宇、朱国亮、李亚楠)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