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上世纪30年代灰霾、沙尘暴也很严重,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逐渐转变了其产业结构。其实不仅是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对空气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农业如果要翻耕,就会搅动地表下垫面,翻耕对大气细粒子的污染也有很大的贡献。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逐渐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以前三分之二的土地平原是种粮食,后来改成三分之一种粮食,三分之二是牧场和林场,牧场和林场不需要翻耕,污染就减少了很多。
除了治本之外,现阶段我们也要采取治标之策。空气污染也和城市管理建设有关系,比如不文明施工会带来城市扬尘,汽车尾气超标加重了灰霾,这些问题都是现阶段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方式和建设方式解决的。
垃圾分类考评办法下月公布,记者走访发现居民小区分类宣传不足、设施不全、标志混乱垃圾分类,能为还是不能为?
“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那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像挟着泰山跨越北海那样难以做到,还是像为老人采摘一朵花那样是举手之劳呢?广州下月将公布区镇街垃圾分类考评办法,但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心城区和番禺区一些居民小区,发现这项工作面临的情况仍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现象:设施不全,分类标志混乱
记者走访了中心城区的五羊北小区、瑞心苑、金坤小区、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住宅楼、侨源阁小区、汇景新城和番禺区的祈福新邨共7个小区,有的小区垃圾桶分类齐全,有些则只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些则根本没有标志,有些干脆就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倒的大桶。
越秀区五羊北小区的几栋大楼里,每层放置两个破旧的红色塑料垃圾桶,没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志。记者看到,居民们的各种生活垃圾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随意堆放到垃圾桶里。只是在大楼外边,有几处放置着标准的垃圾桶;虽然各自写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字样,但居民们还是把各种垃圾混同堆放到这两个垃圾桶里。天河区的瑞心苑小区内,垃圾桶有的标有“纸屑、瓶罐”字样,另一些则标志模糊不清。番禺区的祈福新邨,倒是随处可见标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的垃圾桶,但许多业主一股脑地把各类垃圾装在一个塑料袋里,随意把垃圾扔到任意一个垃圾桶里。而其他社区都只有一个大桶,各类垃圾混杂堆放。记者只在天河区的汇景新城发现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其他垃圾”标志齐全的垃圾桶,但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地方四类垃圾桶齐全,有的地方则只有1个或者2个垃圾桶。
在这些有分类的小区里,垃圾桶的标志还各不相同。汇景新城小区内,“可回收”的垃圾桶是蓝色的;而在祈福新邨小区内,“可回收”的垃圾桶是灰绿色的,“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是蓝色的。在天河区粤垦路上,也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桶,但是“可回收”垃圾桶是蓝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灰色的。因为标示错乱,如果不仔细看,有心将垃圾分类的人们还真会把垃圾扔错了。瑞心苑小区内,垃圾桶是不锈钢制作的,上面的分类标示是用红色油漆标注的,写有“纸屑、瓶罐”字样,还有一类垃圾桶,标志已经模糊不清。
民众:缺乏分类知识和分类动力
住在祈福新邨的曾女士告诉记者,“每次去小区倒垃圾,也认真按照两种垃圾桶分别倒放。但后来看到垃圾运输车来了之后,工人们都是把两种垃圾倒在一起,就觉得做了无用功,再也没有分了。”汇景新城的一位业主赵女士邀请记者去她家,记者发现,每个楼层都只有一个垃圾桶,赵女士对记者说:“没办法分类,只有一个垃圾桶,就算我们分类了,最后(收垃圾的人)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
在金坤小区,一位收运垃圾者正娴熟地将酒瓶、纸张这类可以回收的垃圾拣出来。记者问他是否明白垃圾分类,他说,“哪里知道具体分类,也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分类。我们只将可以卖钱的分出来,其他的就倒在一起,反正垃圾站那边也是倒在一起。”
在上述7个社区,记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有或者偶尔有垃圾分类的做法,很少有人完全没有;90%的人认为不垃圾分类是因为“社会不重视,分了也白分”;70%的人认为“分类标志看不清,不知道该扔进哪个垃圾桶”;90%的人认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箱,“没有或很少起到作用”;50%的人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50%的人偶尔接受过垃圾分类的知识宣传和教育;而95%的人对哪些是“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根本不知道”或者“认识不全”。
记者调查发现,居民普遍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和动力。正如汇景新城的业主赵女士所说:“垃圾分类是好事,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分;而且分了之后收垃圾的人又不分,让我们也失去了动力。”
管理人员:投入不足,垃圾分类难实现
记者留意上述小区的宣传栏,只在汇景新城和五羊北小区发现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但已相当破旧。
汇景新城的两位管理人员都说,他们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的宣传。
金坤小区的一位管理人员说,“没有深入细致的宣传,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问居民,10个有9个也答不出来。就算是天天收垃圾的人,他们也分不清楚。”
“不现实”,说到垃圾分类,越秀区五羊北小区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说,“像我们这里,一个清洁工人负责收集6栋大楼的垃圾,工作量这么大,哪里有时间去分类。”她还说,“越秀区建设街做过(垃圾分类)实验,结果还是失败了。”
记者走访的中心城区另外5个小区,遇到的管理人员几乎异口同声:“不可能,实现不了。”金坤小区的一位管理人员很直白地说,“搞什么垃圾分类,搞不起来的。最起码的基本设施要有吧,我们小区都没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类的垃圾桶;我们现在只在每个楼层放了垃圾桶,要他们(住户)分类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分,只能让收垃圾的人分了,那他们的工作量就太大了。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