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制度的完善
自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在绿色建筑发展道路上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专家们的意见基本一致:最重要的成果是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制度的实施,其次是示范项目的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影响逐步增大。
现摘录调研报告中部分代表性的观点加以说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过去6年里,绿色建筑从只是一个理念,发展为具有成熟的技术体系、一批因地制宜的示范项目、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培养了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中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边发展,边修正,同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建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实现了不少绿色示范项目,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这是非常大的成果,若干年内,中国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标准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绿色建筑的未来走向
结合绿色建筑在中国6年的实践,参与调研的专家对于未来绿色建筑的走向有着大体一致的意见。
首先,绿色建筑应结合区域经济加快发展速度。调研中,47%的普通消费者、33%的青年专家、48%的资深专家、100%的国外专家均认为“时不我待,应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有60%的青年专家和33%的资深专家认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应区别对待,先发展经济发达的城市,而后逐步过渡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54%的开发商认为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分区逐步发展。
绿色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时大家也意识到发展绿色,应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其次,生态城市与低碳社区是绿色建筑内涵的主要方向。在绿色建筑理念和内涵的发展方面,国内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三个趋势分别是:城镇化(生态城、低碳社区)的投票率占46%;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投票率占43%;碳计量的投票率占23%。最不可能的是零能耗的投票率占5%;零碳的投票率占5%。
而国外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国内专家存在一定差异,其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三个趋势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投票率占44%;城镇化的投票率占33%;旧城改造的投票率占30%。以招商地产(000024,股吧)为例,其近几年来的绿色开发项目依次为:泰格公寓——南海意库——金山谷社区——绿色低碳城,范围由单体向社区及更高层次拓展,规模越来越大。
显然国外专家最看重旧城改造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这是符合他们对自己国家当前建筑业发展状况的判断,也符合他们的价值观。而在中国,大拆大建则是一贯的做法,拆旧建新,比在旧建筑的基础上改建容易得多。我们暂时还无法判断大规模的造新城,即使是新的“生态城”,而不是对既有建筑的合理改造更新和对旧城的再利用,继续扩张城市版图,占用农林土地,是否真的会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延伸阅读
绿色建筑≠绿色地产
对于“绿色地产”这个概念,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更加偏向于一个学术概念,在中国,主要是政府和学术机构在推动其发展。由于发展绿色建筑具有较大的正向外部市场效应,绿色建筑涵盖的类型也不仅限于商品房,还包括市场化并不充分的工业建筑、医疗卫生建筑、政府办公楼、校园建筑以及部队办公楼和营房。
而“绿色地产”则至少需要房地产市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参与才能完整:供给和需求,即开发商和消费者。绿色地产也需要产业链的支持,需要金融、规划、设计、建造、物业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协同配合才能实现。本研究认为:绿色地产就是指开发商以营利为目的,在符合建筑美学的前提下,以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和谐社会为内涵、节能环保技术为支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来的住宅小区、公寓和办公楼等商业地产项目。
绿色地产的三重底线
绿色地产作为有别于绿色建筑的一个商业概念,在实践中,必须恪守有别于学术术语“绿色建筑”内涵的基本底线,即人本、环境和利润。其实,这也是全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三原则:People, Planet, Profit。
人本,即房地产开发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人性化的住宅空间。从关怀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之中,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建造自然、健康、舒适和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住宅空间。“以人为本”也指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对居住者负责,同时也对社会负责,通过采用可持续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保护环境的措施,促进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即绿色建筑所要求的“四节一环保”,需要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开发行为对本地和区域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要求项目在设计理念上将自然、人和建筑统一在一起,不仅考虑到人的生活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也特别注重维护人类与生存的自然条件融洽和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其最终目标是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与自然平衡发展,做到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系统,保持舒适健康。
利润,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民营企业可以和央企公平竞争的行业,房地产业在本轮调控前,一直背负着支柱性产业的担子,其高速成长不仅给开发商带来了暴利,也给全社会带来了投资泡沫,给政府带来了强大的社会压力。本轮调控政策的持续,房地产业将会回归民生,但维持合理的利润依然是这个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