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业的服务业转型
傅涛
(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全联环境商会执行副会长)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加大。环保服务要求的提高呼吁专业化的分工。这种分工必然催生产业之间的合作。服务综合化的时代会有很多细分公司形成战略合作的关系,环境产业应该是以战略合作为主线的市场。
现在环境市场上的合作不仅仅是项目合作,更是企业合作,是在产业链上进行的深入合作,行业也因此从项目时代进入公司时代。企业并购和合作的重心也不再是项目,而是公司间并购和企业间的战略合作。
时代在变化,外部环境在变化,产业自身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从业者应该思考新的变化对产业发展。2014年的两会,让环境产业从业者倍感振奋。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将环境治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对于环境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一个好现象,政府对环境治理考核从效果性取代指标性,政府正在重视与社会和民众的沟通,以民众的感知调整政府行为。环境治理,不是说减排多少指标就达标的事情,而是以民众的感知为标准。也许数据达标,但老百姓也许会觉得污染严重。民众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客户,做服务需要有客户思维。
各界的关注,势必促使环境监管从严。这些,不仅释放了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强化的公共服务采购和监督会促使环境保护更严格、环境服务更专业,对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会更高。
中国环境产业目前已正式进入了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战略合作时代。之前,大家以占领市场为主,能干不能干,先拿下了项目再说。当专业化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加强,这样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做餐厨处理的公司收购垃圾焚烧厂在这个时代可能就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做深做专做强才会得到更多认可。
资源化市场是进一步的服务延伸,是技术先导型的。如果强调资源化,一定会引发行业技术革命。如何在废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型公司的发展也许会超越资本型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市场主流,引领市场发展。
未来环境产业市场的发展,主要在于两个方向:做深和做宽。宽与深的组合,将成为中国数万亿环境产业市场的未来。
探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徐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近年来,我国遭遇了雾霾天气的反复侵袭,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本身环境差,加上省内工业占GDP的高比重,钢铁、建材、水泥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默许,污染治理措施的不完善等,导致了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安全保护如何协同并进已经迫在眉睫。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平台。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关村视察时讲过,中关村的发展关键是整合好资源,搭建好平台。比如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智慧环保系统工程、国际合作、政府事务,还有一些管 理。我们中心目前有六大联盟,2003年成立项目污水处理厂,非典高峰期,我们成立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很短时间内向社会供应了相关产品。
中关村的企业有2万多家,节能环保企业大概1500家。为什么要搞环境服务业?单向应用很难解决,一个园区,一个政府的行政区,或者环境功能区,一定要综合的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把中关村优秀的技术展示出来了。它是当今世界展馆里使用节能环保技术最多、最系统的展馆,也是当今世界展馆里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展馆。去年拿到了建设部的奖励。习总书记讲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我们应该做的是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用于重大产业化复制,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文明与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引领作用,让科技真正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科学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物质、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废物最小排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将经济与环境的对立面转化为同一面,实现经济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向环境污染宣战要有四种思维
宋洁尘
(中关村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环保服务产业的挑战与机遇,要树立四种思维。
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环保法》刚刚修订完,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新《环保法》明确提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污染物总量的制度,特别是黑名单制度,成为我们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有《环境保护法》,那个法出来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如果政府不重视,还在以发展为主,还在走原来说的先污染,后治理,哪怕边污染边治理,这个都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法治思维,要把问题统筹考虑,倒逼机制。
其次要树立市场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明确规定,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海淀区长期以来对节能环保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等环保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下一步,海淀区政府将进一步打破市场准入方面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开放市场,培育市场,引导和规范市场。让掌握最新污染防止技术的各类企业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解决环境污染同时又有获得利益的合理的回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三要树立绿色的税收思维,探索推行环境税,强化治理环境的约束。十八大深化改革重大决定,提高了资源税的改革。加快自然资源和产品的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收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推广到占用各种生态空间。
第四应该树立社会参与式的共同治理的思维。每个人都是污染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污染的参与者。所以社会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去抵御自然灾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