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低碳未必需要高技术高成本 低碳成本仅高15%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

  开栏语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离开幕不足一个星期。世博会是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与理念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低碳世博”的口号。世博会上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低碳亮点、低碳看点?低碳世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低碳世博系列报道,对此进行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本报特派记者 王亚亮 

   

  昨日,世博会进行第五场试运行,40万游客涌入世博园先睹为快。对于许多首次入园的游客来说,最令人惊叹的,就是那一栋栋造型奇巧大胆的建筑。
 

  现在预言上海世博会上哪栋建筑会成为永恒的经典,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世博会必将深刻改变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 


  因为,从来没有哪一届世博会,如此深入全面地对低碳建筑进行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与实践。正如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所言,上海将树立世博史上的能耗新标杆。 


  1 


  低碳玄机无处不在 


  昨日下午4时23分,走出世博园的时候,上海市民周良锦既兴奋而又略带一丝遗憾——相机电池没有电了。从上午9时多开始,周良锦的相机快门就按个不停。拍得最多的,自然是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奇巧建筑。 


  周良锦没有意识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建筑设计的背后,还暗藏着无数玄机。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细节,俯拾皆是。 

  “我们在设计中国馆的时候,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环保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 


  中国馆层叠出挑的造型形成了良好的遮阳效果、外挑檐口的叠篆文字“中国印”实际上是一个个巧妙的通风口、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电池可让中国馆照明用电自给自足、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就连地区馆屋顶“新九洲清晏”园林,同时也是一个降温的“空调”。 


  实际上,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都大规模应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整个世博园区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兆瓦,相当于目前全国太阳能总利用量1/40。世博“一轴四馆”全都装有雨水收集系统,喇叭状的阳光谷不仅收集雨水,而且让空气、阳光进入地下空间,绿色植物在地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建筑被形容为“凝固的音乐”,而在世博会上,建筑更是“凝固的智慧”。在世博轴,黄浦江水被引来当空调,以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主题馆东西两侧5000平方米外墙,被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绿化生态墙,用于控制和调节展馆内温度。
 

  外国国家展馆同样劲吹“低碳风”。西班牙馆是一个流线形、不规则的“柳条编织的篮子”,风与自然光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整个设计方案不仅结实牢固,而且节能环保。 


  最神奇的也许是会呼吸的日本馆,其外部由可发电的超轻型薄膜包围,馆内则采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3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