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结束几个月了,但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议”与“博弈”却掀起一波又一波浪潮。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将在墨西哥召开,气候变化谈判道路如何发展?《哥本哈根协议》又将面临怎样的结果?
就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成都采访了出席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成都)论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
潘家华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
第一财经日报:哥本哈根会议成了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阵营的博弈,怎么看待气候变化会议的“泛政治化”倾向?
潘家华:国际上,的确出现了将气候变化问题“泛政治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好的一面,可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使更多人采取行动。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如果这种“泛政治化”作为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的一种打压,就需要加以警惕。
日报:有人对哥本哈根会议作出过这样的评论,“美国是一副烂牌打得好,中国是一副好牌,但打得不怎么好”,你怎么看?
潘家华:关于哥本哈根会议外交和政治上的较量,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而且分量不断加重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一些误解、生出一些压力很正常。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占主导性的,但这种地位相对有所下降。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占全世界总量的50%,到现在只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前不久,我在伦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日本东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说,未来十年,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按照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章制度,将来经济总量谁是第一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就应该在那个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一些议论非常正常。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中的一些挑战,如老龄化、工业化未完成等问题。
至于所谓 “牌”和“局”的论点,不用特别关注。关键在于理解、互信。对于误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说明真相,让这些误解的人得到“正解”。对于曲解的人,他是蓄意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说出真相,使得这些人没有市场、没有人信任他们。
日报:哥本哈根会议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今年还将在墨西哥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你怎么看这个协议以及如何展望未来的会议?
潘家华:《哥本哈根协议》在会议期间没有得到接受或者认可,但就目前情况看,多数国家接受并且认同这个协议。现在,《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走向有几种可能。
一是,将《哥本哈根协议》变成缔约方所接受的法律文件,但这受到很多约束,最主要的还是美国。因为若没有国会的批准,美国白宫没有任何授权批准《哥本哈根协议》。
第二,要将《哥本哈根协议》体现的共识反映在两个特设的工作组,即《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这个工作组和公约下的长远目标谈判组。现在路线太多了,没必要又是《哥本哈根协议》,又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我们应该把哥本哈根共识体现在巴黎路线图所体现的双轨谈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中国一直以比较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参与谈判,推动这个进程。
第三,《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长远目标谈判,三个轨道同时进行。但这样太累,三个轨道得需要多少人参加谈判呢?有些东西又相互交叉、重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耐心非常重要。像哥本哈根谈判,有很多人过于急躁、急于求成,现在能冷静下来,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