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元年”真的到了?
4月23日,随着奇瑞S18、比亚迪F3DM、长安奔奔MINI等新能源车型在北京第十一届国际车展集体亮相,“畅想绿色未来”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届展会的主题。
“新能源汽车元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2010年专家口中的经典语录。
早在2007年,很多企业一哄而上,新能源汽车的炒作一时甚嚣尘上。在这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规则》,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
这个门槛首次规定了新能源车概念是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但企业的进入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
同年12月,新能源车进入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目录。该目录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使用醇醚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燃料的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的可喜形势下,奇瑞、比亚迪、长安、北汽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起跑,他们把新能源汽车看成是争夺未来市场的“杀手锏”。
殊不知,当我们今天还在酝酿《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时候,日本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并且每年拨款570 多亿日元,其中约360多亿日元用于研究新能源技术,该计划将延续到2020年。除此之外,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
当我们的混合动力技术还在实验室里的时候,丰田混合动力车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台,其中,普锐斯的销量占其全部销量的72%,成为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型。
难怪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十分感慨,“在过去一百年的汽车发展史中,我们在传统能源上是落后的,但我们想在未来的新能源上引领世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希望差距小一些。”
与祁玉民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都表现得异常的冷静与务实。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国内发展新能源车面临很大的瓶颈,即国家是否能够掌握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以提高整车制造能力?如何化解投资大回报少的亏损矛盾?如何实现产品的量化?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潮流,弄潮者无疑是新能源的“鼓手”;务实者无疑也是新能源的“推手”。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如何发展?是逐潮而去还是理性对待?在北京车展期间, 7位自主品牌领军者向《中国经济周刊》畅谈对新能源的梦想与现实,他们激情与务实的思想交锋,或许可以昭示未来的抉择。
正方:新能源汽车时代随时可开启
在国家战略和政策引导下,奇瑞、比亚迪、长安、北汽等汽车厂商纷纷投身新能源汽车阵营,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发力,并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布局,以抢占市场“制高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来临如同一声警哨,市场尚未真正开启,企业家们已经闻风而动。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尹同耀:
5年内步入新能源汽车消费时代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已经到了“起步期”。在这个时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量的产业化获得市场检验。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这些年,我们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示范运营。现在,新能源汽车更需要面向公务系统的客户,甚至是个人消费者,通过一定量的产业化,让用户、政府、企业和供应商等整个价值链得到市场的验证。也只有这样,新能源技术才能被完善,新能源汽车也才能被百姓了解。
产业化并不意味着要去替代汽油机市场并进行大规模生产。我们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有特定的市场,在某个细分市场,可以开始运作。比如,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适合每天运营的出租车,它能降低5%、10%、20%的油耗,是可以推向市场的。
我们经常把电池技术不成熟看成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的一大障碍,其实不然。目前我们的电池技术已经足够支撑起一部分细分市场。
现在,我们把电池续驶里程控制在100公里左右,满足上班族固定距离的上下班需要,因为这样成本比较低,也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其实,我们也可以把电池装的很大,续驶300公里,但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的重量和车体的负担。
当然,细分市场的推进只是一定量的产业化,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并非易事。
汽车是一个发展百年的大众消费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它对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成本要求非常高。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除了要攻克新能源本身的技术难题,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能力之外,还要在整车设计和制造能力上赶超别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