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能过剩将阻碍该行业未来发展,但现在看来技术缺失或是行业发展最大危机。由于技术不达标,国内企业大多从国外高价引进设备,造成了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对此,要想摆脱困境,国内企业惟有苦练“内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各地纷纷上马新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由此也引发了多晶硅投资热潮。有观点认为,多晶硅产能过剩将阻碍该行业未来的发展。但现在看来,核心技术缺失或是该行业发展最大的危机。
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大多从国外高价引进设备,导致的结果是设备成本分摊到产品中,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价格高25%,而薄膜电池同样受困于生产设备价格高昂,盈利遥遥无期。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要想摆脱困境,国内多晶硅和薄膜电池生产企业惟有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不被淘汰。
多晶硅困局
去年下半年以来,“产能过剩”的争论一直困扰着多晶硅行业。然而,多晶硅行业的困局或许不仅仅是产能过剩一条。中国新材料理事会理事长李义春向记者表示:“多晶硅国外便宜、国内贵,技术落后或许才是行业最大的问题。”
据悉,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企业生产多进口国外的多晶硅。之所以舍近求远,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较高。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多晶硅价格在每千克50-60美元,国外生产的多晶硅价格每千克仅48美元,远低于国内企业产品。
之所以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这么高,与技术和设备缺陷有关。
专家表示,多晶硅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最早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是从俄罗斯引进,虽然国内企业在俄罗斯的技术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消化和吸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能耗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由于国内多晶硅料生产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设备大多高价引自国外,高额的生产设备的成本分摊到产品上,造成多晶硅价格远高于国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某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设备技术全靠引进,投资很大,最后投资能不能回收,目前还很难说。
薄膜陷阱
同样的困境正发生在薄膜电池企业身上。包括无锡尚德、新奥、赛维LDK等在内的多家企业薄膜电池扩张计划因为技术和市场的因素受阻。
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到当年9月,多晶硅价格一度被炒到每千克500美元。由于多晶硅的价格占到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多晶硅价格高涨让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不堪成本重负,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成本更低的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一大优势就是制造成本较低。在国外,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瓦时2美元,而多晶硅光伏电池平均成本为每千瓦时3-4美元。在中国,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成本可降至每千瓦时1.3美元。
此时,国外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也开始在中国兜售自己的薄膜电池设备。其中最为活跃的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和欧瑞康公司。
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选择上马薄膜电池设备。目前,包括尚德、新奥、赛维LDK在内的数家企业使用的都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所提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而天威所使用的薄膜电池生产线来自欧瑞康公司。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