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人民时评:根治草原鼠患不能只用“鼠药”

发布时间: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要有效遏制鼠害,必须解决超载过牧,这就要运用生态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杜绝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提及草原,人们常会想到那句著名的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这样的风景已很难再觅。


  5月的内蒙古草原,正遭受着一场严重的鼠害:草原上满地的鼠洞,让骏马难再奔驰;刚刚返青的牧草,被老鼠大肆吞噬;绿色的草地正在变成黄褐色的荒漠。据统计,内蒙古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超过9800万亩。


  当地人说鼠害猖獗是因为草原退化,可草原退化又是因为什么呢?正如生态学所揭示的,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主因还是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既有历史上的开垦农田,也有近年来的滥捕草原动物,还有长期的超载过牧。


  草原也是人类的家园,怎么能不让人活动?关键要节制,要敬畏自然,尊重草原生态系统的规律。


  内蒙古草原上,千百年来流传着一段古老的对话。孩子问母亲:“妈妈,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搬迁?”母亲说:“孩子,我们要是固定在一处,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感到舒服。”这一对话让我们看到游牧和草原生态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草原生态既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在草原上,牲畜对草场的作用表现在采食、踩踏和施肥三个方面。适度的采食、踩踏、施肥可以松土并促进牧草的生长,但草原经不起牲畜长时间的频繁踩踏。所谓不能竭泽而渔,我们可以利用草原,但也要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是京津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那里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有“塞外江南”之美誉。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牧民的牲畜成倍增长,过度放牧导致沙化程度愈演愈烈。9年前,中科院专家试验性地在已严重沙化的4万亩草原上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牧民养畜所需饲草在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生长。如今,这片草原重现生机,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狼等野生动物也渐次回归。


  我们并不敢说,4万亩草原上的做法能够复制到所有草原,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需要一种系统的眼光,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前内蒙古的鼠患,令人揪心,为解燃眉之急,投入更多的资金,施用技术含量更高的药物,非常必要;把鼠情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对于遏制年复一年的鼠害也是意义重大。然而,仅仅这些,似乎还难以彻底消除造成鼠害的主因——超载过牧。


  解决超载过牧,根治草原鼠患,既要有应急之举,更应该运用生态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杜绝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着眼,完善现行草原承包制度,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科学管理和利用草原。草原之外的人也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哪些环节过度消耗了资源,造成了污染,从而克制过度的欲望,从身边做起,造福生态。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