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内展出的可用家庭电源外插充电的混合动力概念车。本报记者 陈欢欢/摄影
中国的大型石化企业已经迈入了电动车充电站市场。
除了中石化表示将以北京为切入点进入电动汽车充电站市场之外,由中海油与中国普天合作成立的普天海油公司,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市场,并着手开展建设全国性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战略规划。
普天海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谢子聪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普天海油为确保与清华大学、北京交大、清远汽研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充换电系统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充分的检测,正在酒仙桥的科创基地建设北京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工程检测中心,预计今年9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在技术完善之后,今年年底普天海油会在选择一个示范城市开始试点建设“充换兼容”的加电站网络。
业内人士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大型央企向充电站市场频频靠拢并非巧合,而是各大央企的行动“受到了政府高层的鼓励”。有消息说,7月,国资委牵头的“中央企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即将成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海油、中石化、长安、东风、一汽、二汽等大型央企均位列其中。
在这个涉及能源巨头、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团体赛”里,拥有电源和输配电优势的电网企业和拥有网点优势的石化企业正成为未来充电站投资的两路大军,以分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未来的庞大市场。
耐人寻味的是,在央企集体发力的背后,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各个角色如何竞争、合作与角力,都会影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走向。
“二十字真经”
普天海油显然日益成为这场团体赛中最吸引眼球的新晋选手。
2009年7月,中国普天和中海油两大央企共同注册成立了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该公司定位为“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能源供给专业运营商”。目标是“按照赋予电动汽车商品特性”的原理,建设一个让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平台。
在此之前,中海油向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这被解读为中海油进军锂电池行业的关键步骤。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中海油进入电动轿车技术领域与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巨头的做法类似。电动轿车可充可换的“加电站”的概念也同加州公司Better Place的商业模式相仿。Better Place正在以色列和丹麦建设电池更换站,并于去年宣布了在旧金山湾区投资10亿美元为电动汽车建设充电站的计划,这也是其全面进入美国市场的一部分。
谢子聪向《科学时报》介绍了普天海油商业模式的“二十字真经”——“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换兼容、智能管理、刷卡消费”。在谢子聪设计的这种商业模式中,核心目标是把电动汽车视作商品,为它谋划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按照电动汽车商业运作法则的规律,配套制定整车产品技术路线、动力电池标准方向,城市能源供给基础设施战略规划,向用户提供“产品价格低于燃油汽车、使用方便性等于燃油汽车、加电费优于加油费”的电动汽车产品。
在普天海油商业模式中,消费者只需花费比汽油汽车更便宜的费用即可买到纯电动汽车(裸车),终身不用购买电池,也不用担心电池的成本价格、使用寿命、续航有限、日常维护等问题,纯电动汽车所用电池由普天海油负责购买和进行维护,用户每月只需交纳“超低租赁费”即可终身享受到普天海油的电池租赁服务。加电消费与加油一样,使用了几度电就交纳多少钱。用户在普天海油建设的加电站(提供电池更换为主,充电为辅的服务)仅需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电池更换。
“创新二十字商业模式中的前八个字‘裸车销售、电池租赁’表示解决电动汽车商业化中诸多技术难题的方法,后八个字‘充换兼容、智能管理’涵盖了商业模式配套的技术体系的路径。最后四个字‘刷卡消费’表示了商业模式盈利的保障。”谢子聪毫不隐讳他对普天海油商这“二十字”商业模式的自信:“普天海油的商业模式和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实施,将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商业化的孵化器。”
一场知识产权的“布雷战”
电池更换的商业模式能否最终成功,目前还没有得到市场验证。但普天海油“按照电动汽车首先是商品”的想法所谋定的商业模式显然已经吸引了高层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谢子聪指出,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电动汽车的定位应该是城市内用交通工具,所以,从满足用户方便性角度来讲,电动汽车城市加电站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参照中国移动的城市建网原则来设定,即以覆盖一个城市为加电站网络建网基础单位来规划建设。
第二,考虑到用户购买电动汽车后,在城市内的不同地区都能够方便地得到加电服务,加电站网络应该按照“换电导入、充电跟进”的实施路径来进行。也就是说,一个中大型城市要建一个服务2万辆纯电动汽车用户的加电站网络,应按照平均每5公里左右来设置一个加电站,初期建设估计在50个上下,总投资需要20亿至25亿元(包括电池采购)。
许多人担心,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正在推进的充电站、充电桩模式相比,以电池更换为主的加电站投资额则高昂许多。
对于这种担心谢子聪透露,鉴于加电站提供换电服务,需要按照1.5倍来配备周转电池,及2万辆用户就需要3万组电池,如此,在按照扣除电池采购成本后的计算,一个每天服务150辆电动汽车的加电站平均投资在200万元左右。而根据中投顾问最近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一个充电站平均投资为300万元左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