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山西成为全国唯一GDP下降的省份
如何看待山西经济负增长
2009年4月,山西省出台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单井年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
上半年,山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二氧化硫减排量达到3.9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8.9倍。
全国平均增长7.1%,山西为负4.4%——前不久,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山西,经济增速陡然跌落,成为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
人们不禁追问:山西怎么了?山西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面对负增长:
是“进”还是“退”?
实际上,从去年9月起,山西各项经济数据就持续走低。今年一季度,全省GDP下降幅度达8.1%。
在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看来,山西GDP的负增长有其必然性,“这是山西固有的产业特性,以及山西要极力打破这种特性的努力造成的,只不过是国际金融危机提前了这一时刻”。
“山西固有的产业特性”,无疑与煤炭紧密相连。
数据显示,山西119个县(市、区)中,91个产煤,财政收入的40%到50%来自煤炭;煤炭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产业占工业总值的80%以上。每个到山西的人,随处都能感受煤的气息、煤的分量、煤的希望和煤的遗憾。
这种高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曾使山西经济高速增长。在煤炭等能源产业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在国家需要煤的时候,山西从未皱过一次眉头。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期间,作为北煤南调主要通道的大秦铁路平均每7分钟就要发出一列万吨运煤专列。短短一个月,山西煤炭企业生产煤炭3385万吨。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山西在国家能源保障格局中始终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这样的模式,也一直让山西饱尝“苦酸”。每年因开采煤炭破坏损耗的水资源就达15亿立方米以上;采煤还造成全省5000平方公里面积“悬空”,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达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94平方公里;因采煤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高达3980多亿元……蓝天白云、明月繁星一度成为山西人的“奢侈品”。
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更是山西的另一“痼疾”:50多年来,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万人死亡、1.3万人伤残;每年还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因安全生产事故被问责、撤职或免职。
“不要带血的GDP!”近年来,这句话屡屡出自山西主政者之口。对于山西来说,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郑重提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口号。省委书记张宝顺坚定地指出:“不走这条路,山西的长期发展没有出路!”省长王君表示:“走好这条路,必须真正从体制和政策上做起。”
尽管到今年6月底,山西的经济已整体向好,然而,面对上半年GDP的负增长,山西还是感到了少有的压力。是转危为机,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还是重走老路,“薄利、多产、多销”,以求眼前增长的“面子”?
连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经济形势会,形成的共识是:咬定牙关,将转型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