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观点评论 » 正文

点评:长江流域水电站陈旧规划如何变脸

发布时间: 来源:

....


  水资源保护专家翁立达过去几年里一直在研究长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的情况。他说,长江流域的各级政府筑坝发电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修了坝,发了电就是经济效益,谁也不愿看着一江水从自己门前白白流走,下游能修,为什么上游不能修,干流能修,支流为什么不能修,邻县都修了,我为什么还按兵不动,于是电站层层加码。在翁立达看来,目前无序的状况可以说是全流域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的。

  【在长江的一些二级、三级支流上,水电无序开发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原因并不是缺乏统一规划的,而是缺乏具体的二级河流、三级河流的规划。】 

  两年前,翁立达就和他的同事建议,针对无序开发的现状,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原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修编,以便用新的流域综合规划指导今后的水利水电开发工作。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对原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从生态环境角度进行修订和调整。 

  翁立达告诉记者说,对河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不能超越河流自身的恢复调整能力,国际公认40%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戒线。而随着水电规划的实施,金沙江流域规划的水库总库容将达到径流量的83%,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对河流生态环境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应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刚性规定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

  【翁先生的这种欺骗说法已经没有任何新意,经常被一些宣传反坝的组织拿出来骗人。实际上所谓国际公认40%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戒线的说法,绝不是指水库的蓄水,而是指社会总用水量不宜超过40%。根据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的解释,其理由是: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70%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因此,如果某河流的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40%,那么就大约有28%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60%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因此,水资源的使用率一旦超过了40%,人们就会认为已经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显然,对水资源的水库蓄水开发,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过渡的问题。因为,无论水资源的蓄水开发过度、不过度,都不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伤害。因为水资源的开发一般仅仅是一种储备,往往并没有真正消耗和使用水资源。一般来说,河流水资源的蓄水能力和水电的开发程度都代表着人类对河流的控制能力,通常都应该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

  例如美国西部大开发对科罗拉多河的开发建设,梯级水库储备了4倍于河流年径流量的水资源。利用水库汛期大量的拦蓄洪水,不仅大大缓解了洪水对周围社会的威胁,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调水措施,为干旱少水的美国西部常年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从而使得美国西部成为移民崛起的新大陆。现在的美国加州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就是说,尽管科罗拉多河的这种形式的水资源开发已经达到了400%,我们非但不能说它的水资源开发过度了。反而应该说它具备了跨年度的河流水资源调节能力。

  不仅如此,世界上凡是比较好地解决了河流水资源问题的国家、地区的河流的水库蓄水量都会大大超过40%。大家比较熟悉的美国的田纳西、科罗拉多河,前苏联的叶尼塞河,非洲的尼罗河以及我国的黄河。这些河流的水库蓄水能力都在年径流量的1倍到4倍左右。在搞清楚了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利用率限制的理由和世界上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指责我国长江水资源开发将会过度的说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其反坝组织和人士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传播这种谣言的目的何在,倒是值得我们注意。】 

  此外,他建议说,国家应明确划定长江不宜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要在全流域从生态与环境角度识别不宜和需限制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的区域、河流和河段,并落实在新的流域综合规划中。不宜及限制开发区域明确后,应受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对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当暂缓决策。同时要确定开发的先后顺序,首先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不应放任开发企业“跑马圈水”、遍地开花。 

  【总之,从对整篇文章的点评结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反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理由,有多少是能够成立的。我们倒是应该警惕,那些经常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人士和组织,看到环保部叫停某个水电工程之后,借机造谣污蔑国家的水电开发政策的种种活动。希望本文对那些具体谣言的揭露,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