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相比普通建筑,节能建筑一般会增加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目前这类系统尤其是太阳能光电系统的造价偏高,使得大规模应用比较困难。
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被称为“中国首座碳零排放节能大楼”,它的楼顶上有一大一小两个荷兰风车,大楼整个楼顶和窗户边的金属装饰材料、楼前草坪上的金属篱笆也都是太阳能发电板。而它的预计建设总投资大约为同样面积普通建筑的1.5 倍。
陶永心建议为了提升新建建筑前期使用节能技术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凡走在前面的欧美国家,都是因为政府有相应政策支持鼓励,政府在这方面必须有远见。”
前不久,地产商任志强(微博)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开发商为了节能减排所应用的材料和技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建筑的建安成本,而对于绿色建筑来说,政府的支持性政策还是过少”。
“北京市有规定,只要搞绿色建筑就有3%的容积率奖励,但这点奖励连保温层的面积都不够,更别说其他的了。政府对于使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有补贴的??这笔支付性费用要在项目验收后才给开发商,还不抵我们的利息。”任志强说,北京的昆仑公寓光一项冰蓄冷系统就花了770万元,“政府补助是50万元。而且这一技术体系的资金回收年限要在7年以后。”
任志强的言论随即引发舆论争议,而学界也有声音支持他关于“用减税的方式对综合节能效果评级达标的项目给予激励”的建议。
“百分比”误导市场?
节能建筑推广过程中的理念误区亦是迫切的难题。
“目前各种节能建筑评估标准对节能技术过于追捧。评估标准都集中在一栋建筑使用了多少太阳能等新技术。”江亿说,但真正节能的原因都和太阳能板等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给市场传递的误导。”
目前建筑节能市场的一个重要误区是认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事实上,没有放在哪里都好的技术。”江亿说,比如有一个信息中心大楼要盖,当时听说保温和水源热泵技术都非常环保,于是决定采用这两项技术,“但我看了以后发现,信息中心主要是机房,这个建筑的主要功效是应该散热,要保温做什么呢?同样,在北京用地源热泵最主要是解决供热的问题,空调用冷却塔就足够了。节能技术不是放在哪里都好,对技术必须慎重使用。”
“现在还经常有人提,某栋楼要节能75%。他们说的这个节能75%不是说一般建筑耗100度电,节能楼仅耗25度电,而仅仅是一个标签。即把哪些节能技术用在一起,就算是节能百分之多少。”江亿说,“其实住建部已经明确希望以后淡化百分比,强调绝对值,即一栋楼每年用电量、用煤量等。”
但“百分比”依然在指挥实践。2012年2月2日,某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媒体透露:“今年全省新建建筑节能目标任务已下达,要求新建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执行率达100%。” 据该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节能建筑推广的一系列技术参数标准,节能设计未达标的建筑设计图纸基本不可能过关,“为此,本省今后的新建建筑只要严格按图施工,均能达到建筑节能的基本标准要求。”
另一个普遍认识“节能技术的投资必定带来成本的上涨”也有问题,江亿说,这个认识让很多房地产商对节能建筑敬而远之,“实际上,除了北方地区建筑节能需要额外投资做保温以外,大部分节能建筑规划好了不一定更费钱。”
“深圳市建科大厦就是一个典范。这栋建筑的理念是‘全面打开’,而不是封闭起来。”江亿说,楼宇中穿插建设了很多屋顶花园和小水池,甚至在建筑中还留有区域可以种菜,建科大厦的年平均能耗为16kWh/m2,而深圳市的平均值要到40kWh/m2,“这个建筑的成本没有因为节能目标而上涨,据我所知还节约了成本。”
对此,江西师范大学城建学院教授陶满德曾公开做过评估。根据他的说法,现在普遍推广的节能建筑,其新增成本约在15%左右,但具体而言,还要看节能手段,“建筑节能手段主要包括:节能材料的使用;节能新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自然条件实现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成本可能有较大增加,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能,则有可能降低建筑成本。”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