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份起,广西已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并成为西部第二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据了解,在近年我区(广西,下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中,采用BOT模式建设的占到了30%以上。污水处理厂的BOT模式究竟有何优点,它又面临哪些挑战呢?10月26日至27日,记者跟随自治区环保厅组织的采访团到南宁、桂平等地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象:新建污水处理厂30%为BOT模式
近年来,关于大王滩水库受附近工厂污染的事件屡见于报端。由于该水库是南宁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因此,保护大王滩水库水质也成为了南宁市民共同关心的话题。2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了这里。
与大王滩水库一坝之隔有几个巨大的废水囤积池,站在大坝上,负责监管的工作人员指着已被水泥封闭的管道告诉记者,以前,附近工厂的废水排到囤积池后,经过简单处理,就经由管道进入了大王滩水库,治污效果难以保证。而现在,附近工厂的废水都统一排到了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才向外排放。
该工作人员所说的污水处理厂就是明阳华鸿污水处理厂。据了解,该厂于2008年底动工新建,今年初投入使用以来,附近工厂每天产生的3万吨废水经由该厂净化处理,是我区较早采用BOT模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之一。
据明阳华鸿污水处理厂厂长陆飞介绍,所谓的污水处理厂BOT模式其实是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将由政府投资经营的污水处理厂,授予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在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
在南宁,距明阳工业园几十公里外的六景工业园,同样采用BOT模式的污水处理厂也在加紧建设当中。随行的一名区环保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相关方面统计,近年我区新建的几十座污水处理厂中采用BOT模式的就占了30%以上,南宁、百色、贵港等地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些污水处理厂为我区污染减排发挥着巨大作用。
政府:解决了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问题
“财政没钱建污水处理厂,我们欢迎社会资本以适当形式进入这一公共领域。”问及当初市政府为何选择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桂平市副市长陆兵首先谈到了建设资金问题。他告诉记者,早在5年前,桂平市就计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但一亿多元的建设资金让桂平难以负担,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因此一拖再拖。2008年,通过与深圳一家企业的BOT合作,由这家企业出资建设,政府不花一分钱,一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如今已建成投入使用。
“政府缺乏污水处理厂运营的相关人才也是重要原因。”陆兵表示,让技术条件比较好、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进入到公共服务项目里面,解决了政府污水处理的人才短板。另一方面,专业公司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保证了整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质量,提高了治污效率。桂平市污水处理厂自今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处理后的废水均实现达标排放。
陆兵还透露,选择BOT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怕政府投资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成为安置人员和安放“小金库”的地方,到时人满为患,肯定会是一个负担。
有关人士也指出,目前有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沦为摆设,闲置多年,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也浪费了大笔公共资金。如果投入市场运营机制,这种现象或许会得到改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