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篇题为《环保部门成为中国企业最大负担来源》的报道成为网络焦点之一。先别说内容究竟如何,仅这样一个标题,就令人颇感惊讶。
环保部门究竟为啥成了企业的最大负担,都给企业造成了哪些负担?读罢全文,除了批评高收费的环评报告之外,并没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当然,涉及环评等环节收费问题肯定可以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个别地方环保部门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商榷,但是如果因为个别收费不合理就将环境管理与环保执法视为最大负担,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从目前的情况看,“环保负担论”实际上只是一些企业逃避环境责任的借口。
为什么这么说?对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来说,原料、设备这些生产要素当然不可或缺,也没人将其视为负担,而税收等企业必须缴纳的成本,也鲜有人喊冤。而环评审批、缴纳排污费、因为违法造成的罚款,以及为整改付出的人力与资金,在一些企业看来,这些投入是无中生有,没有这些投入,机器照样可以很好地运转,照样可以赚取大把钞票,现在非得让我从自己口袋里掏钱,不是负担是什么?
当前,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追究各个社会细胞对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当首当其冲。如果企业逃避自己的环境责任,没有将污染控制在围墙之内,造成乌烟瘴气、废水横流,企业自身是减了负,这样的环境伤害就变成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到那时,相较企业的治污成本,社会付出的治理成本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环保投入还处在较低层次,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也较低。环境税尚未开征、排污费也比较低,对违法企业的惩治手段也还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不久前轰动全国的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仅以罚款不足千万元了事,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对企业来说,“环保负担”不是高了,而是太低了。
“环保负担”的论调,似是而非,误导公众。
对于“环保负担”之说,笔者有个建议,企业不妨请先检视一下自己的环保行为。可以断言,把自己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当做负担,把由于环境违法的罚款当成负担,这样的企业肯定不是什么环境友好企业。在他们看来,对环境的索取天经地义,对环境的伤害也没啥大不了的。对于叫嚷“环保是负担”的企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众,都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和更强有力的监督,让他们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环境责任。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