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品牌故事 » 正文

校内网创始人王兴:创业过程很刺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3日 来源:TOM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访谈室,今天我们的创业访谈请来的是校内网的创始人王兴,首先请王兴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王兴:大家好,很高兴今天下午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是清华大学电子系97级的学生,2001年毕业去了美国,2004年硕士毕业回国内创业,中间到现在有三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些创业的过程,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叫校内网(www.xiaonei.com)。校内网这个名字非常直白,是针对大学生做的网内空间,同学们可以非常真诚地交流,有自己的档案、照片,我们2005年初开通,增长非常迅速,现在开通了几十所学校,有3万用户,还在迅速增长。

  主持人:《创业访谈》请到王兴,是因为王兴的年轻,他97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你初一的时候就开始编程了,当时编程是什么样的情况?

  王兴:那时候在91年,当时我们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非常幸运,我当时是读当地最好的中学,龙岩一中,学校进了一批中华学习机,甚至还不算PC,当时的机器只有64K的内存,没有驱动器,连软盘都没有,更别提硬盘了。

  主持人:你当时被保送到清华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去读计算机,而你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计算机系而选择了工程?

  王兴:我当时想中学六年都和电脑泡在一起,到大学可以换个东西,我非常喜欢电脑,无论读什么都不会离开电脑,所以我觉得应该学一些电脑之外的东西。我姐姐在清华电子系学习,高我两级,告诉清华电子系是一个大系,非常优秀。

  主持人:你后来四年大学毕业后拿了全奖去美国读研,师从高光荣老师。我想知道你在出国的时候,对于你未来的职业走向有没有一个设计呢?比如在美国读一段时间然后在那边找一份好的东西或者挣很多的钱,当时你出国的时候是什么想法?

  王兴:我出国的时候想法跟你刚刚提的完全不一样,我从来没有想在美国拿一个学位找一份工作安稳地过中产的生活,那个目标如果我愿意,一定可以达到。但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追求,自己比较幸运从小到大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去了清华又去美国读书。追求富裕的生活是可以达到的,但我有更大的抱负,去美国之前我想要学一些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将来我要回来自己创业。

  主持人:当时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

  王兴:对,我在清华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加入了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在98年的时候,我们学校举办了首界创业计划大赛,那个时候就有了创业的概念。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具体做什么事呢?

  王兴:只能说有一个大的方向,我是学技术的,想用自己的技术创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更具体一点肯定跟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现在也没有跳出这个大框架。

  主持人:后来你在美国读研,一段时间以后,你对事业规划的想法有没有改变呢?

  王兴:没有,我觉得大方向始终是没有变的。在美国的经历只是使我更坚定了信心。

  主持人:你在2003年回到国内,当时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创业的想法,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当时回到国内的情况呢?

  王兴:当时是2003年末,我是圣诞节那天上飞机,非常巧合。上飞机之前我跟国内的朋友进行联系,有创业的构想。当时我们想做一个社会性网络,2003年末应该是Web2.0大潮刚刚起来,当时有一个社会性网络,就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简称SNS,这是人的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把这两个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是SNS。在美国当时已有很多成功的SNS网站,而在国内还是空白,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应该把互联网运用到社交上去,所以我们准备回国做这样的事。

  主持人:那你当时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

  王兴:第一个项目叫“多多友”,我们希望用互联网帮大家结识更多的朋友。这是典型的社会性网站,你上来要注册,要公布自己的一些信息或者昵称,可以结交一些朋友。一个想法是通过朋友认识朋友,其实SNS后面是小世界理论,这个世界虽然很大很多人,但是其实任何两个人可能通过六个朋友的关系就可以连接在一起。从最初构思到回国后团队正式组建到开发发布花了半年的时间。

  主持人:在这个项目上线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兴:是推广的问题。因为我们团队三个创始人都是技术背景出身的,开发对我们来说是相对容易的事。我们做第一个网站因为定位不够专,所以面临很大的推广问题。刚开始做的时候,想到所有的网民都是我的用户,这个市场多大。但是,后来才发现,定位不专一,谁都是你的用户,最后可能谁都抓不住。东西做出来后你不知道怎么告诉别人,告诉哪些人。而这个年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走不通的,你必须把好东西告诉别人。

  主持人:有没有想一些好办法?

  王兴:我们想过很多办法,总体来讲不是很成功。既然朋友认识朋友,我们当然是以身作则自己先上站,再告诉朋友,通过他们再告诉其他朋友。大概花了两年时间,有3万用户。这个时间很慢的,现在我们校内网只花了三个月就到了3万的用户。

  主持人:回头看自己做的第一个项目,你会给它打几分呢?

  王兴:我觉得可以打61分,因为我们毕竟做出来了,也推出去了,有一定的用户。事实上有不少朋友在上面用,虽然我们推得不广,但已经上的人觉得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这条道路上证明了这个方向是不对的。

  主持人:对于你来说,“多多友”也算是有益的尝试。

  网友:你是学技术出身的,那么你学技术和管理之间会有冲突吗?

  王兴:我觉得不应该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很多人都是做技术出身最后转型到管理,管理最根本还是人与人的交流,有合作的心态,同时按计划地执行,管理不应该是很难的事。

  主持人:在“多多友”之后你又做了第二个项目叫“游子图”,这是一个什么项目呢?

  王兴:这是非常专门的服务性的网站,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发现国外数码很发达,我们的父辈不太习惯上网,我们游子图可以让在海外的游子把数码照片发到国内,通过信用卡付费,我们给冲印出来送给他们的父母。我在国外有这种体验,也问过很多国外的朋友,他们有这个需求,所以做这样的事。当时有很多的数码冲印网站,但他们非常泛,“游子图”是非常专的,是针对海外的朋友。第一个用户是我姐姐。她是典型的用户,是国外的留学生,想跟国内的父母亲传送照片。

  主持人:然后就在你的说服之下体验了游子图,后来游子图有没有给你带来收益呢?

  王兴:带来一部分现金收益,但没有我们预想那么大。因为我们三个人创业时间精力是有成本,它当时的收益并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成本。

  主持人:你们当时有没有考虑说扩大你们的团队,比如多招一些人跟你们一起做游子图?

  王兴:要看到事业发展大趋势的时候再加人是比较负责的做法。

  主持人:游子图做了多长时间?

  王兴:开发只用了二、三个月的时间,网站还在运营。当时我们认为SNS大方向是非常看好的,但中间的增长过程是有波折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短期的项目有现金流。大家知道腾讯做QQ非常成功,增长非常快,但是他们之前也做过项目外包,通过那些活养活QQ这个项目。我们做游子图也是来补充我们做SNS过程中现金的需要,希望用它来支持你们的多多友。

  主持人:你第二个项目和第一个项目有什么区别?哪个更成功?

  王兴:这两个类型是不成功的,我刚刚说了SNS是长线,我们会坚持在这个路上走下去,游子图只是一个补充,是提供一个短期的收益。我们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也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在采访你之前,我在网上搜到很多你的资料,跟你有关的项目除了游子图、多多友还有很多,你前后大概做了多少个项目?有计算过吗?

  王兴:大大小小有三、四个,但不包括我业余时间做的。会写程序的话,有个想法你就实现了,特别是网络时代这是很容易的,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做。

  主持人:经常灵光一闪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然后开始编程然后做出一套东西?

  王兴:对,那个东西只是自己的兴趣,不是我们团队主要发展的方向。互联网行业创业门槛低,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开始做一个雏形不难,几个人会编程就可以做出来,但真正做完善,集成很多用户,而且让用户有体验,门槛并不低,需要团队、需要具体的方向还有执行。

  主持人:我们看到你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发布了校内网,当时怎么想到做校内网这样一个模式?

  王兴:我们这两年多来一直在关注SNS方向,我们第一个尝试不是特别成功,增长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快,后来我们就分析原因。再后来我们就觉得应该更专注,因为社会性网络如果面对所有人,听起来好象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有1亿多网民。但你服务所有人就不可能对任何人进行很好的服务,所以我们要细分,选择我们最熟悉的人,而且是最有活力的人,而且是在校大学生,我们专门针对大学生做一个社会性网站和软件,而且是校内网。12月末发布,之前准备了几个月。2004年我看到facebook,但没有什么感觉,2005年上半年我又去看了,也没看出什么感觉。后来看到一些报道,2005年下半年我又上去仔细地看,有一种体会,感觉它是SNS的代表,它的价值不仅仅在软件方面,在社会性上,同样的网站像我们的校内网,对校内学生的吸引很大,但对于其他人可能吸引力不见得那么大,facebook也是这样,因为我当时已经回国了,没有那么深刻的感觉,所以才会观察了那么久。后来我们发现facebook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专注,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我们把服务所有人的网站定位更专一些,面对校内大学生。

  主持人: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业团队,你们创业团队包括你在内有3个人。

  王兴:这是最初的创业团队。

  主持人:你们走到一起的?

  王兴: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团队很重要,创业肯定有高潮、低谷,很多团队开始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但碰到困难就散了,或者一些团队挺过困难,但遇到好的时候意见不合也散了。团队的默契很重要,像我们认识很多年,王惠文是我上大学时候上下铺的兄弟,另外一位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走了两年多,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我们团队始终非常团结。我们三个人都是都是技术背景出身,我和那位大学同学,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的,而另一位是天津大学计算机系的。当时我提出这个建议讨论,他们两位有更大的决心做这件事。我们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以及越洋电话有过很多的沟通。

  主持人:现在你们团队有多少人?

  王兴:现在我们团队扩展到了11个人,有各方面的同事。因为我们三个是技术背景出身,经验可能不是特别足。后面有唐加入,他是我在清华电子系的师兄,有很多年创业的经验,也成功运营很多公司,他在市场推广以及管理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还有郭,她是一个女生,是北大经济学院毕业,后来到美国拿到了一个经济学硕士学位,她跟我们也有互补的关系,首先性别不一样,思考问题角度不一样,另外她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跟我们技术背景出身的人思考角度不一样。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