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乙醇:未来2~3年内实现量产
“有媒体说,近两年中国政府在生物燃料政策上没有任何进步,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对中国来说,这两年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加大而没有缩小。”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生产商丹麦诺维信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托马斯•纳奇、中粮科学研究院生化研发中心总经理助理林海龙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他们此次是来北京参加由世界经济论坛(WEF)组织举办的“中国生物精炼:机遇、挑战和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的。托马斯•纳奇表示,目前,中国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国家支持和业界努力下,已经获得技术和商业领域的突破,中粮集团、中石化集团以及诺维信公司三方合作的纤维素乙醇商业化项目正在迅速推进,将在未来 2~3年内实现量产。
而据WEF发布的2010年《工业生物精炼前景展望》预计:到2020年,中国基于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制成的燃料乙醇将替代3100万吨汽油,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降低10%;同时每年为中国带来320亿元的收入,共创造600万个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主要分布在农村,并将为价值链上的工程建造等带来 960亿元的市场;它还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和促进GDP增长,也将促进城市和农村平衡发展。
由于生物燃料的“低碳”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发展,并从生产领域到汽车车型、税收优惠等多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促进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引导和推进生物燃料的消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