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知识型大农业 开辟旅游探险科考和光伏等新产业
主持人:本报记者 熊 建
嘉 宾:王文彪(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主席)
刘 拓(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郝诚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日前在内蒙古七星湖举行。论坛期间,记者就如何在沙漠中发展低碳经济、如何用产业化思路应对荒漠化采访了相关人士。
换一种思维看沙漠
问:我国的荒漠化程度有多严重?
刘拓: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荒漠化所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许多地段河床高出居民区3—4米;沙尘暴频发,许多物种濒危或消亡;东西部贫富差距加大;中国上世纪因荒漠化造成的碳流失相当于1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荒漠化土地的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
问:面对荒漠化,除了防治,还有其他思路吗?
郝诚之: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应该换一种思维看沙漠资源,应该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理论,最大限度把阳光留住,发展低碳经济,寓防治于开发之中。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搞工业化,也不是搞单一的城市化,置沙区、荒漠草场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既有别于国外的“石油农业”,又有别于国内的“传统农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知识密集型大农业。
王文彪:改善气候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沙漠生态新经济”应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问:在沙漠中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