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域大“拯救”
除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危机,气象专家张学文同时认为,从更大的流域范围来讲,也应当关注三江流域地区生态保护的问题。
张学文称,“水塔”是供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保证了水塔涉及的片区的自来水供应。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但认为河流发源于某地区,就认定那里是该河流的水分的唯一来源不妥。”
张学文解释说,河水的流量是靠流域内广大面积上的降水而形成的。一条河流的径流形成区如果是10万平方公里,那么这10万平方公里面积上的降水都对河水的形成有贡献。
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流域面积应当大于1000万平方公里,而喜马拉雅冰川的面积,或者说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
张学文测算的结果是:一条河流,如果流域内有1%面积上存在冰川,冰川消融所提供的水量不可能高于5%(指多年平均情况)。他认为,单一强调冰川的作用,只能使目前气候、环境变化问题这一笔糊涂账更加糊涂。
考虑保护冰川的同时,更多地要从大流域的角度,考虑水源问题。“水资源的概念应当首先包括每年(动态)我们(我国、本地区)可资利用的淡水数量和实际消耗(蒸发或者污染)的淡水数量。”张学文认为,我国的草场、森林和相当数量的农田是直接依靠降水补给而生产干物质的。必须把降水量作为原生(不是次生)水资源量而参加统计。
从降水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要注重水土保持和国土绿化。
事实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也明确提出,除了减排之外,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张学文认为,应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
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这些都是根本的治理之道。 章轲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