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严重 约3000个湖泊已干枯

发布时间:2009年8月20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环保“接力赛”

  为加大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力度,青海省政府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面积的42%。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青海省政府组织实施了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相继启动了天然林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休牧育草与生态移民等工程,截至目前已投资2.5亿元。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计划在6年内通过还草还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与此同时,青海省也出台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八项规章。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完成治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重点工程区面积938.65公顷,将在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内实施封育草地,减少载畜量,扩大湿地,涵养水源,防止草原退化;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治理重点工程,即退木还草64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0.65万公顷,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沿、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80万公顷,鼠害治理209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5万公顷。

  “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一项关系全国的生态工程,其治理成本应该由流域内的所有地区共同承担。”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贾应忠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认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应当给源头地区以适当的补偿,这样既符合国际通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法则,也可以为保护三江源筹集资金。

  除了这一工程,近年来国家还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了援助藏区等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等。“应该说,‘十五’期间的扶贫工程,真正让西部贫困地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江源保护工程不过是众多工程中的一项。”贾应忠说。

  2004年7月,三江源地区开始了生态大移民,最终将有5万多名牧民迁出。到目前为止,三江源已有6000多藏族牧户、3万多牧民从草地退化严重区域搬迁到州、县、乡所在的城镇地区,告别传统的游牧迁徙生活,走上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

  生态保护性措施也逐步见到效果。以人工增雨为例,仅2007至2008年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期间,共增加降水115.63亿立方米,仅黄河流域增加径流量15.86亿立方米。2005至2008年黄河上游地区平均降水量为552.7毫米,较2002至2004年偏多65.9毫米,偏多13.5%,较上世纪90年代至2004年平均降水量偏多16.3%。

  三江源地区水量的增加对生态改善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意义。

  统计表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前,1975年~2004年时段的站点年降水量均值为478毫米,工程后2004年~2007年时段的年降水量均值为506毫米,后期年降水量均值比前期增加了46毫米。2006年~2008年三江源人工增雨累计增加降水172.56亿立方米,对恢复三江源区植被和增加区域径流量起到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降水量增多、人工增雨和地面植被恢复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有所增强,突出表现在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遥感监测显示,三江源地区大于等于一平方公里的水体为226个,总面积为5785.50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大261.25平方公里。

  随着生态工程的稳步实施,三江源区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了优良水质。在2006年以后的监测中,三江源地区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2007年5月22日,由科技部支持、中科院牵头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冰川资源的第二次调查工作将进入系统性、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新阶段。

  据该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介绍,该项目的开展,将极大地促进冰川变化监测与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的提高,使我国冰川学研究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将更加科学有效地监测西部冰川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将查清在气候加速变暖情况下我国西部冰川资源的变化状况,为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防灾减灾、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4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